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四人帮还在台上,他们一面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批判“师道尊严”,一面搞所谓的教育革命,大搞“开门办学”,把学校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当时的学校很热闹,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在人家看来,学校好象不是读书的地方。
所谓“开门办学”?就是要把学校的大门打开,打破由知识分子【教师】统治学校的现象,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方式。学校经常请那些苦大仇深的老贫农给学生讲旧社会农民受地主剥削压迫的悲惨遭遇,讲新社会的幸福,忆苦思甜:请大队干部给学生讲“农业学大寨”的经验:请回乡知识青年给学生介绍“扎根农村”的事迹。学校还经常把学生带出校门,去参加大队召开的革命大批判会,参加斗争五类分子大会,到田头,到队办工厂参观劳动成果。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劳动。这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我也不甘落后,在搞好校办农场的基础上,多次邀请生产队干部和老贫农到学校来给学生上阶级教育课,介绍生产经验,开门办学搞得有声有色,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有一次,我请来一位老贫农给班里学生上课,让他向学生介绍种蕃薯的生产技术。本来,他只要在课堂上详细的讲一讲怎样种蕃薯就可以了,但他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竟自作聪明,在黑板上乱画乱写,写了一大堆的错别字,引起学生哄堂大笑,我一边制止学生的胡闹,一边做他的“翻释”,帮得他下了台。这样的笑话,在我们学校里出现了好多次,起了负面的影响。
在那个年代里,“以学为主”变成“以学为副”,学校根本不抓教学,也不敢抓教学,怕被人家扣上“智育第一”的帽子。“兼学别样”变成“主学别样”,学校成了政治活动的场所,社会上搞什么,我们学校也搞什么。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兴起了一场“学唱革命样板戏”的高潮,各单位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到我们大队来演出,都是演唱样板戏的,象【红灯记】啦,【沙家浜】啦,【智取威虎山】啦,【龙江颂】啦,在大队的舞台上轮番上阵,搞得不伦不类,啼笑皆非。学校也经常组织师生观看这类演出。不久,按照上级指示,学校里也搞起了“看革命样板戏,演革命样板戏”的活动,并把此当作搞好开门办学的首等大事。学校发出通知,每个班要学演一段样板戏,在期末进行一次学演样板戏的比赛,各班要具体落实,加紧排练节目。
十年动乱经过夺权、武斗等造成全国性的大混乱,至1969年全国执行七三、七二四布告,召开九大后,慢慢趁于平息下来。但是,林彪、江青利用群众造反夺取最高权力的斗争还在继续。
在十年动乱中,江青一方面跟林彪一伙拉拉扯扯,相互勾结,另一方面,她借用“京剧革命”,占领阵地,扶植党羽,竭力扩大自己在文化界思想界的影响。她挥动着作为“京剧革命”成果的八个“样板戏”组成的文艺大旗,以便让人们聚集在她的旗帜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时代的女皇。后来,靠搞八个样板戏出名的于会泳、刘庆棠、梁浩亮成了她的心腹,爬上了文艺界的高位,成了文化部的正副部长,在中国文化界掌握了实权。
一时间,中国的文学艺术只有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八个戏”成为当时中国人的口头禅。文艺界一片凋冷。当时,全国各地京剧团要演出,只能演样板戏。各地方剧种不能演其他剧目,也只能移植和演出样板戏。继革命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杜娟山】和芭蕾舞剧【白毛女】之后,样板团又编演了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奏【红灯记】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招待演出,包括许多招待外宾演出,统统只能是这几个样板剧目。
十年动乱一开始,首当其冲的是教育界、文化界和思想界,那些地方是“牛鬼蛇神的黑窝”,要彻底扫荡。解放后的电影事业被江青一伙一口否定,电影界造反派编印了【批判影片400例】,把几乎所有的优秀影片都打成毒草,进行批判后打进冷宫。当时在中国放映的电影,放来映去的也只有【地道战】、【南征北战】几部影片。著名的电影编剧、导演、演员,包括与江青素有情谊的赵丹、白杨、上官云珠等人遭到无情的批判,惨遭迫害。经江青一伙的审查,几乎找不到一部可以放映的影片,电影的制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倒给江青帮了大忙,使她能够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把她的八个样板戏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影院放映,并令各单位、学校组织观看。八个样板戏成为中国历史上观看率最高的影片。
江青成为所谓的“文艺旗手”后,对不听她话的人毫不留情。与江青共同努力将【芦荡火种】搬上京剧舞台,并得到领袖褒奖的“阿庆嫂”扮演者,著名的京剧演员赵燕侠,因为没有接受江青一件毛衣的馈赠,而被江青冷目相待,被打进冷宫。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扮演琼花的著名演员白叔湘,因在化妆中不打底油跟江青发生争吵,被冠以所谓“反革命”的罪名而惨遭迫害,被打进十八层地狱。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歌唱家王昆、郭兰英等人,在文革一开始就成为批判的对象。应当是百花盛开的文艺园地,当时一花独放,一片冷冷清清。
十年动乱时期的文艺宣传演出,除了喧嚣“造反”、“打倒”等令人恶心的歌舞外,全是各种演出形色的样板戏。上面还要求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甚至是人民公社社员学唱和演出样板戏,全民普及样板戏,形成“八亿人民同唱样板戏,八亿人民共跳忠字舞”的局面。本来,主要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的八个样板戏,是有相当高水平的。但是,到了全国上下只有八个样板戏,广播电视天天宣传八个样板戏的时候,人们便腻味了,而后产生出一种无法言状的反感和厌恶。
只有江青紧抱着侵吞文艺工作者劳动成果的八个样板戏而沾沾自喜。当时的文艺界就是江青倡导的样板戏的天下,她始终不忘用样板戏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和影响,就连作为党刊的【红旗】杂志,也连篇累版地登载评论样板戏的文章,甚至以大量篇幅刊登样板戏的完整剧本。江青不仅要在文艺界一手遮天,而且还利用文艺不断地向政治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