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捲雪城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1967年1月,在这个最寒冷的季节里,中国东北边陲的h省成了中国文革中第一个夺权的省级单位。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合法有效领导全省人民的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在文化大革命的隆隆炮声中,几乎一天之间被推翻、被夺权。一些造反派头目成了封疆大吏。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中央文革称之为“东北的曙光”。而第一个给h省送来一丝“曙光”的是著名造反派头头羊崔钢。
崔钢何人也?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是如何造反起家的?下面将从头说起。
1966年夏天,在中国大地上卷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这就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央【5、16通知】一传达,大学就乱了窝,大学生首先上阵,成了革命的闯将。在神圣的大学校园里,大字报铺天盖地,“打倒”的口号声震天响,到处是神情严肃的人,到处是斗志昂扬的场面。大学首先成了文化大革命的主战场,大学生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急先锋。
在h省省会哈尔市的龙江大学,从5月上旬起,就开始停课闹革命了,大学生们再也按奈不住,在校园里横冲直撞,贴出了张张大字报,炮打所谓的“黑帮”。起初,在学校里,由校党委直接领导师生开展运动。他们按照57年反右的做法,首先在教师队伍中楸出了一批黒帮,组织师生进行揭批,通过大小会和广播、黑板报,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批判文章。在教学大楼和校办公室前面的校道上,大字报栏密密麻麻,人流如潮,成了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
傍晚,天空撤下了片片白云,一轮皎洁的明月,急急匆匆地穿过云波。大学生崔钢昂首阔步地走在校区的中央大道上,他兴冲冲地向校党委文革办公室走去,一批文革积极分子正在召开一个秘密会议,研究斗争新的“黑帮”分子。
崔钢,二十多岁,一个典型的南方人,他个子矮小,其貌不扬,但步伐坚定,精神焕发。他那黒里泛红的圆脸上,两道剑眉又粗又浓,双目象嵌着两颗宝石,闪闪发光。他是龙江大学政治系四年级学生。
在运动中,学校里的政治系首当其冲,势头很猛,样样都走在政治运动的前面。这是因为,政治系里的大多数师生出身工农家庭,苗红根正,他们最听党的话,最听毛主席的话,有极大的政治热情。另外,他们是学政治的,对政治问题有很高的敏感性。
崔钢是政治系四年级班里的学生干部,又在社教中入党,刚刚转正。他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善道,工作热情肯干,样样走在前头,被校系领导看中,用作炮筒,他本人也乐作前驱,充当炮手。于是,学校里召开的批判黑帮大会,市里召开的批判三家村大会,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经常被校系党组织指名派去参加或是在大会上发言。崔钢一时成了龙江大学的知名人物。
崔钢还是班里的党小组长,根据党支部的意见,他要共同参与班级的运动领导工作。在班里还有两名调干学生,一位是魏星学,是班长,一位是李长厚,学习委员。他俩跟崔钢观点一致,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同学们很信赖他们三个人,他们成为学生中的领头羊。
1966年6月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在全国点燃了文革的烈火,文化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人民日报的鼓噪下,在中央文革的挑动下,以北京高校学生为代表的中国青年学生,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造反精神,在全国范围内被激化了起来。青年学生们从心眼里认为当前的政治斗争是一场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的斗争,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这样,热血的青年学生起来揭发校党委的问题,一浪高过一浪,他们的口号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 下马”。文化大革命在青年学生的带动下,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崔钢他们高唱着“造反有理”的战歌,在文化大革命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再也没有回头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