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人生
文章内容页

下乡奇遇记 ——知青回忆录(一)

  • 作者: 宋家园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5-08-17
  • 热度86
  • 下乡奇遇记
    ——知青回忆录

    目录

    一.说在前面
    二.初闻古怪
    三.说砍山柴
    四.看山打猎
    五.诡异鸦鹊
    六.长虫搬家
    七.遇狼救狼
    八.生死搏斗

    一.说在前面

    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呀,有的人过得是很顺畅的,有的人过得是很坎坷的,比如我,就过得比较坎坷。怎么个坎坷法?还是不具体说吧,这跟讲本传奇经历没有绝对的关系,虽然也有一些关系。
    我在这里是在讲传奇经历吗?当然是,而且不是道听途说,是亲身经历的,是纪实性的回忆录。
    说老实话,我自己都感到奇怪?我为什么总是能碰上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呢?
    说稀奇古怪,是不敢把有些经历定义得太玄乎,其实,有些经历都是诡异的!所以,如果不把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说出来,还真是个遗憾,对不起如今开放的社会。
    但需要说,我亲身经历的稀奇古怪的事情虽然有很多很多,但不能在这里都讲出来,那可是太庞杂了,所以,在这里只讲我下乡所经历的几个稀奇经历,这样集中一些。
    还需要说一下,不要以为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没有新时代的气息,在那时候讲“除四旧、树新风”嘛,对有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是不敢探讨的,而现在语言环境宽松了,把过去一些有趣的事情再搬出来,琢磨琢磨,或许有一些现实的意义。也就是说,似乎不应该简单地就说,有些事情是属于迷信,或许,对自然界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真的需要人们去揭示和探索?
    还还需要说一下,我是虚岁9岁才上的学,虚岁8岁时就想上学,可学校不要,说我长得太小。我母亲解释说,别看我长得小,可什么都会,学习不会被拉下,老师不会费劲。可学校就是不要,又推说生日在上半年还行,在下半年绝对不要。所以没有办法,我只能是在虚岁9岁时才上的学。
    学校不要,其实有一个真正的原因也需要说一下,就是国家已经解放10来年了,社会太平了,老百姓生活好了,小孩子越生越多,学校就不够用了,即使新建了不少新学校,也容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所以,对小孩子上学不得不先进行控制,后来,又新建了不少新学校,这种状况才得到扭转。
    我为什么在小时候长得那么小?对我来讲,其实也属于待解的疑惑?不是营养问题,就我的家庭来说,生活还是不错的。因为我父亲在1949年刚解放时,就在单位当总工长,管理好几个工段,月基本工资119元呢,还不算奖金,而普通工人月基本工资才几十元,咱家的生活相对一般人家确实好一些。
    由于我个子小,上学的时候在班里坐第一排的位置,但在下乡以后开始猛长个头,竟长到了近1.8米,再看原来对我来说高大的同学,简直就像小矬子,有意思不?后来还在长,最后达到1.83米!
    我上学后,学习能力按老师的说法是惊人的,所以,我在一年级很快地就入了少先队,当上了中队长,一直到小学六年级毕业,一直都是中队长。
    虽然我一直都是中队长,学习成绩很优秀,但在四年级到六年级,却跟一个新换的男班主任老师产生了矛盾,他对我进行了残酷地迫害,这也是我坎坷人生的一部分。但毕竟在这里不方便详细地讲出来,因为文字量太大了,只能稍提一下。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去看我的另一篇回忆录《跟老师干仗》,就会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为我的坎坷人生唏嘘。
    到初中时,我担任的是学习委员,那时候的学习委员有一份职务工作,就是要写每一天的“教室日记”,有些纪律不好的同学,就因此对我有意见了,他们以为,我肯定会记录他们经常犯错误的事情,就对我恨得咬牙切齿!
    其实,他们是没有资格看“教室日记”的,那是呈给班主任老师和整个学校管理用的,我根本就不记录一些小事情,除非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但不管事实怎样,在客观上,就造成了我和一些同学的关系很紧张,他们就是认为,我肯定会把他们所犯的任何错误都写进“教室日记”,就像人生档案一样,会影响人的一辈子。
    在那时候,我毕竟还小,考虑事情不可能周全,就开始有时也故意在课堂上耍一耍,这下子那些同学高兴了,不但都跟我成为了好朋友,按现在的话说,都成“粉丝”了,但老师不高兴了。
    老师不单指班主任老师,还有各科的授课老师,他们当然劝我不要这样,但看劝我无效,就经常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试图来刺激我。怎么刺激呢?就是在我耍的时候,突然喊我站起来提问,可怎么提问,我都是100分。
    在那时候,对平时提问也是要打分的,在半学期和整学期,再进行综合的考评。而我的“粉丝”们被提问,却总都是零分,老师也不得不在课堂上无可奈何地讲,你们就随他闹吧,人家怎么闹都是100分,你们都总是零分。于是,老师们是有议论的,说我将来绝对是上大学的材料,将相当有出息,还因为在正式考试时,我科科也大都是100分。
    可我在1966年6月份,初中二年级还没有念完时,文化大革命就突然开始了,先开始了两年的停课闹革命,然后就下乡了。
    说这段干什么?似乎跟讲传奇经历没有关系呀?但我认为有关系,这也是我人生坎坷经历的一部分,别人不见得能明白,但我自己是清楚的,最起码是因为学业的不幸夭折,才引来了在下乡期间的奇遇。
    应当实事求是地讲,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主义者,因为,我是在刚解放时出生的,是这个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接受的思想教育烙印是无法轻易消除的。但继续成长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思想越来越趋于成熟了,当然,还不能说完全成熟,但递进的成熟是存在的。说这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也有这方面的困惑?
    如什么叫唯物主义?在这里不说大道理,通俗讲,如就是不信鬼神这些事呗,但唯物主义的理论似乎也应当说应该是发展的,死守唯物主义的原教义,似乎也应该属于唯心主义吧?不过,在这里详细谈这些理论是不适宜的,因为,这里是讲故事的地方,不宜理论探讨,所以只能简单地说说。
    那么,我有什么具体的困惑呢?就是我在下乡期间,曾经经历的一些事情,让我困惑不已?用唯物主义的原教义又解释不了,如说是肯定有灵异的事情存在,我又不情愿。于是,干脆就把我所曾经经历的一些困惑之事情公开说一下,让更多的人去思考吧,或许不用思考,只当做故事听一下算了。
    我保证,我所说的经历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虚构,如发生经历的时间、地点、场景,没有任何编撰,连人物都是真实的。如人名,绝对的真实,如果只提到姓氏,也是真实的姓氏,只是不方便把名子全说出来而已。
    行了,不啰嗦了,下面故事就开始吧,不过,也借此多少说点知青的当年生活,光干巴巴地说困惑的事儿,缺乏故事由来的支撑,就请读者朋友们一并看一下吧,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一下知青当年的故事,未必是坏事。

    二.初闻古怪

    那是在1968年10月7日,我们坐着政府组织的大汽车,下乡到了辽宁省盖县太平庄公社钓鱼台大队。
    在出发地我们的城市里,欢送大潮那是波澜壮阔呀,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标语铺天盖地,五星红旗、党旗、团旗、各校旗、各色彩旗,迎风招展,气球满天飞,口号震天响,到处是欢送人群的海洋。这可不是欢送一天的情景,几乎整个10月都是如此!
    到了盖县(现在叫盖州市)接收地也是这样,欢迎的各种人群和形式,同样像海洋一般!
    我们下乡的太平庄公社,是离盖县城里最边远的山区,能有100公里,沿路也全是锣鼓喧天的欢迎队伍。有一路早到的知青,有当地的贫下中农队伍,有当地的学生队伍,沿路给我们送的苹果,几乎把我们坐的大汽车都装满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盖县是全国最著名的苹果之乡啊。
    到了目的地,又是欢迎的各种人群和形式,如开大会欢迎,又是公社领导讲话,又是贫下中农代表讲话,又是知青代表讲话,又是演文艺节目,要说我们知青不热血沸腾,那是瞎掰!
    我们下乡的地方是绝对的山区,而且是深山。深山可不是普通的概念,人们通常都会有神秘地联想,我当然更不例外,不但有强烈的求知欲,还有强烈的猎奇欲,就急切地向贫下中农们打听,有没有稀奇古怪的事情?还真的就很快的听到了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往事!
    如有人说,在早年,有人看见在天鼓山上,有一种叫野鸡脖子的蛇和野鸡在打架,就说那里是龙凤之地,有人就把祖坟挪山上去了。
    据阴阳先生说,肯定是龙凤地,现在虽然没有皇帝了,但也得出有名上将!
    如有人说,他有个亲戚在张家堡子住,这边都盖五间房,中间开门是一间厨房,两边各两间住人,但人在外间住,最里头那间一般不住人,而是放粮食什么的,所以,最里间的炕洞特意弄得不太热。
    有一天,他亲戚突然发现,里间炕洞里住着一对大长虫!他亲戚吓得不敢动,长虫也不伤他们,就这样相安无事很多年。
    这边有个习惯,每年春天都扒一回炕,取炕洞土当肥料,在每回扒炕时,他亲戚都先祷告,请“长仙”先出去一下,等修完炕再回来,果然,每次一对大长虫都出去,事后再回来.
    可有一天,突然情天打雷,一个雷比一个雷响,火光直劈长虫住的炕洞!等雷停了,发现房子有象刀劈样的一道缝,直达长虫住的炕洞的地方,一对长虫已经被劈得稀巴烂了!他亲戚用铁锹装了好几土篮子扔掉了!
    据阴阳先生说,那是长虫在外边做坏事了,受到了惩罚!
    还有人讲,在大偏岭有一座峰,叫鹰嘴崖,那一年,大伙看见峰顶忽然盘旋着几百只鹰,"嗷嗷"地叫着,在来回俯冲,把天都遮暗了!
    有人好奇,就爬上了峰顶看,原来有一条好大的长虫,正跟俯冲下来的群鹰斗!鹰毛满天飞,遍地是鹰的尸体,大长虫也遍体鳞伤!三天后,鹰不见了,又有人爬上去看究竟,却看到更多的鹰尸首,而大长虫却不见了,只有一具长长的尸骨!
    据阴阳先生说,是群鹰战胜了大长虫,把长虫吃掉了,那地方也是龙凤地,但出的是女英豪!
    还有一些更离奇的事儿,本不敢说,但想想说了也无妨,探讨嘛,就不应该太保守和保留。
    如青年点旁边有个黄大叔,他每年秋后都进深山里挖人参,他家确实有不少用人参泡的酒,在柜子上面摆了一溜,我不但喝着了,还没少喝。
    黄大叔亲口对我说过,那年进山,看见了一棵从未见过的大人参,花儿开得艳艳的,他兴奋地大喊一声"棒槌"!就赶紧用红绳系上,准备开挖。不料,却突然蹦出一只斑斓的大老虎!他"妈呀"一声吓昏过去了,等醒过来时,老虎和人参都不见了!
    黄大叔说,同他一起挖人参的伙伴们,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还有遇到大长虫的,遇到虎的叫虎参,遇到长虫的叫龙参,它们在守护着人参,只是我们没有缘分、没有福气得到它。
    据阴阳先生说,福祸只由缘定,他们当然是没有缘分得到大人参,否则在挖人参时,老虎或蛇就不会出现了,人参就是他们的了。
    如说,在很多年以前,8队有个霍老头死了,但过几天又活过来了,家里人吓得不行!霍老头说,你们别害怕,我确实活过来了,那边还真有奈何桥、无常鬼、阎王爷!他们说抓错了,就把我送回来了,并告诉我还能活20年。果然,刚到20年那天,霍老头无病无灾却突然死了!
    据阴阳先生说,老霍头便宜了,他本不能再活20年的,是阎王爷因抓错了过意不去,才让他多活到20年的。
    如5队有个酒鬼,都叫他鬼三,爱喝酒,爱耍钱,在那年年三十,喝完酒找耍钱的找不着,就奔了临村去找耍钱的,半道偶然看见一伙生人在耍钱,他可不管那个,就跟人家玩了起来,结果赢了不少。赢的钱都揣在了怀里,可回家一看,全是纸灰,才知道是碰到鬼了,因惊吓大病而死!
    据阴阳先生说,他赢了鬼的钱,鬼不干了,拽他继续玩,把他拽走了!
    我虽然是个猎奇迷,但也不能轻易相信这些事情,因为是唯物主义者嘛,所以,我曾对贫下中农他们说过,雷劈蛇的事有时会有,不见得是老天爷故意劈的,鹰与蛇激战很正常,它们本来就是一对冤家嘛,等等。不过完全拒信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不现实,于是,我进行了调查。
    天鼓山上挪坟的事还真有,有一家人,还真把住家和祖坟挪山上去了,当时,那家还在挨着的高山上住着、守着。
    被雷劈的房子还在,但早已经修好了,那家说事情是真实的。
    鹰嘴崖我也去看了,已经什么痕迹都没有了,很多年了,还能有当年的痕迹那才怪呢,当地的贫下中农们说,事情绝对是真实的。
    老霍家和鬼三的家我也去问了,我下乡的小队是6队,他们是5队和8队,离得不太远,去很方便。但不能直不愣登地去问,是以走访贫下中农家的名义去的,很容易就唠到过去的事情,这两家都说有这事。
    如此,就不能不让我糊涂了?虽然按唯物观点不能信,但不能不疑惑?但要通过个人的能力来弄明白,是不可能的。我今天把这些说出来,是因为现在的文化氛围宽松了,探讨一下未必是坏事。
    但虽然经过了我的实际调查,就说肯定有其事,也不见得就是准确的,因为他们几个本家,如果是撒谎呢?虽然怀疑人家撒谎没有根据,但根深蒂固的唯物思想,确实又让我莫名其妙?!
    不过,本故事只是讲述而已,在此要彻底地探讨明白,是不可能的。
    还有阴阳先生的事儿,我也调查了,虽然在那时候都不敢活动了,其实也在活动,只是在偷偷地活动。因为老百姓信哪,有了事,死乞白咧地找,阴阳先生还是有市场的,所以,对什么事情都有他们的结论。
    对阴阳先生还有更邪乎的传说呢,我在调查时也听到了一些情况,不过确实不敢再说了,一点都不保留也不行,因为容易引起更大的争议。
    在深山里,在既边远又偏僻的农村,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太多,确实无法都一一的道来。

    三.说砍山柴

    什么叫传奇故事?应该主要是指故事情节的离奇,不过我认为,或许用不着要求这么高,有些并不多见的生活场景,应该也有欣赏的价值。
    比如我理解,山区的生活并不可能都是一样的,应该各有各的特色,在我下乡的地方的一些生活场景,就很有一些特色,值得或有必要,在这里讲述一下,如砍山柴。
    在前面说过,这里的山村,家家都是五间房,围着都有一个大院套,前院大门外面,两侧都有两个大山柴垛,一垛是刚砍下来的山柴,让它风干,一垛是正在使用的,已经风干的山柴。
    农村嘛,都是大灶台,这地方五间房都是从中间开门的,进去是一间厨房,两侧各有一个大灶台,平时做饭、做菜、烧水,都用这两个大灶台,弄几块劈成小瓣的山柴送进灶坑,点着,火相当的旺,比烧煤可强多了,关键是做饭好吃。
    饭菜做好后,火一般还有不少,任凭它烧着,因为通炕洞,是需要烧炕的,厨房两侧往里,各有两间住人的卧室。当然在夏天,火就要控制些,否则炕太热了,人是受不了的。
    山柴抗烧,在灶坑里,基本上是全天炭火不灭,下顿饭塞点柴杆,自己就烧着了,平时怕炕太热时,扒拉点灶坑里的柴灰,把不灭的炭火盖上就行了。
    这炭火可是个好东西,我们知青去了感到很新鲜,经常弄点地瓜、土豆、苞米、黄豆、柞树蚕茧、鸡蛋、河鱼什么的,塞进去烧,差不多后,扒出来吃,糊邦邦的,特别香!
    山柴不是凭空飞来的,是需要到山上去砍的,而且是个很辛苦和危险的活儿。我们知青也需要烧柴呀,自然也要到山上去砍,我只下乡二年,却多次去山上砍柴,因为砍柴是要选择季节的,都是在冬季集中砍。一是因为,不特别农忙,有时间,二是因为,冬季的树枝相对干一些,没有叶,好弄一些。所以,贫下中农家家都是在冬季接连砍柴几次,备下一年的烧柴,我们知青当然也是如此。
    在我们第一次上山砍柴时,当然是有队里派人跟着指导的,否则我们哪知道怎样砍?
    砍柴需要去大山上,在山坡和小山上没有大柴,有点能烧的小树枝什么的,都被劳力弱的人家在平时就割光了,去大山上砍柴,用时需要整整一天。
    在第一次去的那次,队里很重视,首先,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把飞快的斧头,把很长,是需要用双手抡着砍的。
    其次,是准备了好多绳子,大都是一头是绳头,另一头是个带V字形,非常结实的用树杈做的捆绑用具,已经磨得铮亮,叫什么名称已经忘了。其它绳子是备用的,包括遇到什么危险情况时急用。
    再就是检查我们的行装,需要戴棉帽子,要软胎的,下面要能系上,衣裤要保暖一些,还不能太笨重,袖口和裤腿都要系上,鞋必须是棉鞋,也不能太笨重,要戴手套,腰上系一根绳子。
    这就是我们知青砍柴时的装扮,但当地人跟我们可不一样,他们最主要的装扮是围裙,不是全身的,是半身的,在腰上一系,两侧能围到屁股,下边能围到膝盖以下。什么布的都有,每一个人的围裙上都有几十块补丁,肯定是老被刮破,修修补补的,他们平时干农活,也是这个打扮,顶多加一副套袖,上衣、裤子、鞋子跟平常生活里穿得一样,其实在平时,他们基本也是这样打扮。
    给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们那一双手,从来不戴手套,每一个人的双手都是黑黑的,手指头弯曲着,并贼粗,手掌贼厚,摸一下登登硬,都戳手,当然,是老干活磨成的那样。
    在头天晚上,给我们做饭的林大爷泡上黄豆,第二天没亮天,林大爷就牵来队里的驴,磨成豆浆,点成豆腐脑,做好小豆高粱米饭,这就是当地标准的干大活时人们的用餐。
    在天稍亮时,队长等队干部就来了,一起与我们用餐,队长姓于,叫于德水。
    吃完饭后,我们整装待发,于队长又讲了一遍注意事项,带上林大爷给我们准备的中午饭,就出发了。
    山再大、再高,其实往往也是有路可以攀登上去的,我们就沿着前人踏出的路攀登,但真不容易,累是小事,关键是困难和危险!
    我们青年点有8个男生,全去了,加上于队长和另一个队干部,共去了10个人,都是男的,于队长说,在前面打个样,让我们跟着爬,另一个队干部押后阵。
    有时候,爬是很顺利的,有时候,有小的危险,如坡太陡,上面有沙粒,弄不好,就会滑成狗爬扑,摔一下生疼不说,要是摔骨折了,或滚下山坡就惨了!
    更危险的地方是因为还有更陡的地方,一步攀登上去很难,有时候,需要借助拽住旁边的树干,或树枝才能攀登上去,有时候,就需要借助绳子了。
    如遇到这种情况,于队长就把带V字形工具的绳头,瞄准上面的树干抛上去,挂住后,先测试结不结实?如果结实,他就先拽着绳子上去,把绳子进一步捆结实后,我们才一个个拽着攀上去,不但仍然有摔倒或滑摔下山坡的危险,还有从旁边掉下山谷的更大危险!
    但总算幸运,大家虽然都摔倒了几次,大都是擦破伤,没有什么大碍,终于到达了山顶。但每次去砍柴,膝盖、脚脖子等身上都肯定会受伤,虽然戴着手套,手都会扎出血,有时,脸上弄得也是血糊糊的,穿的衣服都会刮破。
    说是山顶,其实就是可以砍柴的地方,离真正的高山顶,那可是早呢。
    现在想来,上山的垂直高度也就300多米,较陡和非常陡的山路能爬1000多米,用时两个来小时。
    但从山顶往村子里看,虽然不太远,也不近,房子显得很小,因为在爬山前,还需要走一段较缓的山坡路。
    虽然是在大冬天,大家都累得冒汗了,急忙在气喘吁吁中松衣解带,凉快、凉快!
    于队长赶紧制止大家不让,说山风太大,容易吹出毛病!
    我们就赶紧又整束好,山风确实大,一会儿,不但不热了,还冷起来!
    于队长说:“哎呀伙计,来吧,干上活就冒汗了!”
    当地人都这样说话,一张嘴,就“哎呀伙计、哎呀伙计”的。
    于队长还是先给我们打样,看怎样砍柴,然后我们再分头学着砍。
    在那时候,虽然还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但我们也是只挑大腿粗的树砍,一是因为,砍太粗的太费劲,二是因为也知道,小树还是应该要让它再长一长的。
    于队长的示范是,对着树的底部,上下偏着砍,几下就把树砍倒了。而我们学不了,瞎砍,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能砍倒一棵树!
    砍完的树要净枝,就是把树枝都砍下来,变成一个秃树干,再把树干砍成3米长左右一段。山顶的树挺密,所以,都长得挺高,都是什么树记不得了,肯定不是松柏树。
    这个山顶也挺怪的,不是尖的,而是平的,所以叫天鼓山,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由于质地不是太硬,风化而成为了平顶。
    平顶很宽阔,全是茂密的树林,因为争阳光,树所以都长得笔直和很高。特粗的树很少,大都是腿粗左右,可能是老被砍山柴,才故意留成和形成了这样。
    我们既然上了山,虽然不是最高的山,也是大山了,当然有兴趣在山顶转一转、看一看。
    山顶方圆挺大,如果真是火山爆发形成又被风化了的,说明山顶当初肯定挺高,风化的年头有上千万年,甚至于几亿年,都是有可能的。不过,其它的什么也没有看着,全是树,茂密得很。往里边走,地面上全是厚厚的烂树叶和腐殖土,阴阴暗暗的,透不进阳光,阴风习习,令人恐怖!这里也应该算是原始深林了,或者是原始森林的边缘,我们是不敢太往里边走的。
    于队长见我们有兴趣后,就说:“哎呀伙计,你们不知道,不用太早,在刚解放时,这山上的狼虫虎豹还多得很,现在少了。”
    虽然如此,我稍转了一圈后,在边砍树时,还是边踅摸,看有没有什么动物?队长虽说少了,也就是说还有,可惜,还是什么也没有看到。
    那时候年轻,社会常识很少,有一大帮人,闹哄哄的,连鸟都吓飞了,哪还有什么动物?但我捡到了几个角,像鹿角那种带叉的东西。于队长说是狍子的角,是被猛兽吃后留下的,现在猛兽虽然少了,也是有的。细看,在地上还真有不少各种骨头,于队长说,那都是动物被吃后留下的。
    我们问于队长:“你们老来砍山柴,真的从来没有遇到过动物?”
    于队长说:“哎呀伙计,哪能没有遇到过,队里组织砍柴时,因为人多,动物都吓跑了,但住家的来砍柴就不一样了,因为人少,有时候就能遇到动物。太早的不说,过去被野兽吃了的都有,如在前几年,还有人被狼咬伤过呢。所以,住家的来砍柴,除了一家能有好几个壯劳动力的以外,都是几家汇成一帮,一是砍柴人多好帮手,二也是为了防野兽,弄回去的山柴再平分。”
    就这样,我们边砍柴边唠嗑,砍了一定的数量后,于队长不让砍了,说够了,开始捆山柴。
    这个山真挺有意思,不知道什么原因,竟有一条通往山下村子的一条坡道,可能是山崩留下的?不可能是人工开成的,因为人工开不可能,那工程可大了去了,这个坡道就成了把山柴捆成捆,滚下山的捷径,不用费劲扛下山了。
    于队长让我们在靠近坡道的地方,先铺好3根绳子,然后搬来砍好的树段,与绳子成90度摆好,中间放小树枝,外边放大树段,捆成直径约2米多的圆滚形,用3根绳子系好,原来带V型的树杈用具是用来勒紧的,需要由好几个人才能勒紧,然后系结实。
    在第一次砍柴,我们共捆成三个柴捆,都捆好后,开始吃中午饭。
    生上火,烤一烤带去的玉米面饼子,还有地瓜和土豆,同时就着带去的咸菜,喝着带去的水,午饭就算解决了。
    吃完饭后,开始放滚子,把大柴捆往坡道上一推,真壮观,滚子“轰、轰”地滚下山坡!
    在推之前,于队长让我们集体对着坡道喊几分钟:“放滚子喽!放滚子喽!”意在提醒坡道上万一有人,请让开,避免伤人!
    由于坡道并不规整,只有20多米宽,还坑坑洼洼的,滚到山下有时顺利,有时并不顺利,当滚子偏向卡住时,我们下山就要拐到那里,用人力矫正,再往下放。
    这条坡道还算比较直,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这个坡道抄近上山?因为坡道上全是石头,反而不好走,特别是最上边的一段,是很陡的,根本就直接上不去人。
    山柴捆基本能滚到山底下,离村子不远了,我们打开捆,分成小份,每份能有100来斤,用绳子再捆成人字形,然后立起来,脑袋钻进人字形里,就可以用双肩扛着走了。
    虽然挺沉,扛着吃力,树段还压得肩膀挺疼,但只要平衡掌握得好,颤颤巍巍的,带节奏的走起来,也算是享受到了劳动中的别样乐趣。
    大柴多,是需要扛几回的,到青年点门口,也像贫下中农家一样,码成垛,三捆山柴能码成一个很大的垛,够几个月烧的。
    这时候就天黑了,林大爷已经准备好晚饭,一般是尽可能准备最好的饭菜,如在第一次砍柴回来时,还曾经特意买只羊杀了吃,在那时,买一只羊才3元钱,每次都准备了酒,大家畅饮!
    我们那个于队长是挺爱喝的,也挺能喝,基本每次都喝得是醺醺大醉!我们也是,能喝到下半夜,都不脱衣服,然后,东倒西歪地在炕上酣睡!
    大冬天也不觉得冷,因为炕是热的、酒是热的、与贫下中农的感情也是热的,没有冻醒的,倒有热醒的,踅摸点水喝,倒头还是睡!
    那觉睡得真香,也因为乏,也因为喝酒时,高谈阔论而心情舒畅,一直能睡到第二天大亮!
    于队长也在我们青年点睡,每次都赶紧起来,也不吃饭,就奔队房子忙活他的事去了,而对我们的管理,能宽松一些,毕竟是头天上山太累,贫下中农还是非常照顾我们的。
    事情已经整整过去50多年了,现在回想起那段生活,不但不觉得艰苦,反倒有些甜蜜感,有时还有怀念的眼泪!
    我真的怀念那里的大山、那里的乡亲们、那个于队长、那些“哎呀的伙计们”、那酒、那夜……回城后,再也没有睡过那么香甜的觉!


      本文标题:下乡奇遇记 ——知青回忆录(一)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7503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