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三年级,抛丢了死板的两科教学方法,年轻的语文老师要把画图课提上日程。孩子们得知这一消息,觉得上课就像是享受一样,爱打瞌睡、贪玩的也都乖乖地看着语文老师的粉笔在锅黑的木板上涂鸦。
“老师,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呀?”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孩站起来,天真地问。“我画的是香蕉呀。我们那边很多。”老师笑着回答。小女孩不作声,只是用力盯着香蕉在黑板上的长筒形轮廓发呆。而后,又趴在桌子上,画起了画。
下课了,小女孩拿着自己的小本子递给语文老师:“老师辛苦了,这是红薯,我们这边很多。”。语文老师看了看红了脸的小女孩,又看着作文本上用铅笔画下的卵圆形的红薯,眼里泛着泪。此刻,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泛了起来。他回忆起了他的小时候。
他的小时候,他的老师就教育他将来学会本事,要做一位教师,到贫困山区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知识。他回想着回想着,嘴角泛出了微笑。他觉得自己应该更加深入地教育孩子们;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
于是,他给这个小女孩布置了一个任务:把红薯画好,明天带到班里去。第二天,小女孩很听话地将画好的红薯交给语文老师。老师示意同学们都站起来,以带来的红薯,让大家照着画,并说道:“我在南方习惯了吃香蕉,但不知道你们北方的红薯都这么好吃,比水果强多了。”。同学们一听,都高兴地笑了,而后又一脸严肃地画起了自己的红薯。
到下课,老师收画时,一个小男孩主动站起身来对语文老师说:“老师,你看,我把红薯种到了香蕉地里了。”。此时,沉默的语文老师的眼睛又泛起潮来了,他分明觉得这句话是对自己的最好评价。
他回到办公室,同学们的画作都别出心裁,有的画着卡车运红薯,有的画着把红薯送给了他们敬爱的老师,还有的画着红薯种在了沙漠,更显得红润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