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永绥县解放后,南下老干部牛福保担任了新成立的永绥县人民政府县长,同时成立了工交、财经、文教、政法、文教等几个部门。县长牛福保上任后,立即找到县委组织部部长李仲田协商开展县内的接管事宜,经过协商在县政府会议室召开了有各乡镇有关人员参加的县城各界人士会议。在召开县城各界人士大会前夕,为了防止与会人员看不起新政权的牛县长,县政府秘书室的同志们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套整洁的中山装。想不到牛县长开会时,仍旧穿着他的那套老军装,尽管衣服很旧、还打了不少补丁,讲的又是地道山西话很难让人听得懂,但他在干部中的威信很高,整个会议进程很是顺利。会上正式成立了永绥县支前委员会,公推牛福保为主任,龙娇为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工交、财经、文教、政法、文教等几个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为委员,会议同时做出了几个事项决定:(一)统一清理全县库存财粮;(二)向县内各乡镇殷商富户征借粮食;(三)规劝各乡镇地方武装缴械投诚自新。散会后,各个部门和乡镇负责人迅速回到了各个工作岗位,牛县长在会议上布置的征借粮食、凑集柴草等积极支援大军西进解放大西南的相关事宜,成为了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接下来的时间,永绥县人民政府开始筹建区一级人民政府,全县被划分为四个区,其中第一区人民政府,所辖花垣镇、三角岩乡、青龙乡、长潭乡;第二区人民政府所辖边城镇、团结镇和民乐镇;第三区人民政府所辖吉卫镇、雅酉乡、补抽乡和排吾乡;第四区人民政府所辖麻栗场镇、排碧乡、排料乡和雅桥乡。各区成立了区党委,每区由永绥县委派去两、三名干部,指定一个具体负责的干部担任代理区长,其他的都没有什么职务统称为指导员,指导新建立的农民协会代行村级政权。至此以后,全县城乡到处可见宣传“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赎罪、立大功受奖”等口号。
大西南解放以后,四十七军所属的一些部队又陆续从四川回师湘西,积极参加和协助各地相继开展剿匪工作。在这一条件下,永绥县境内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和全县民兵武装总支队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永绥县人民武装部。与此同时,湘南零陵地区地委,根据湘西革命干部不足的情况,还专门从地委干部中,抽调了一位名叫陈彦滨的同志担任中共永绥县委书记。陈彦滨书记抵达永绥当晚,即组织召开了县人民政府负责干部集体会议,正式任命了县委各科室和各区党委负责人。
各个部门接下来,开始具体进行接管原县国民党政府各部门工作,但大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县城里最好的几座建筑,都是原国民党县政府各部门建设学校建筑和民教馆,特别是原国民党县中为全县建筑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单位。然而,因为刚刚解放的缘故,县一中所有的文书档案和教师、学生桌椅全部被烧掉了,学校的教学楼、老师宿舍均呈现出秃垣断壁、破椅烂窗的残败景象。不过,大家的革命热情非常高,主动作为、四处奔波,积极推进学校复课办学。学生没有正式的教材、课本,干部、教师们就用从部队带来印刷品教唱革命歌曲,或者是积极学习最新颁布的政策、解放军的有关军事法令等等。大部分时间学校不上课,师生们就组织起来去城乡开展宣传活动,甚至有时候还去做一些打扫县城卫生、帮助孤寡老人的公益事情。
县人民政府的干部们,最初实行供给制。几乎没有什么物质待遇,穿的是一套粗布灰制服,冬天发一套青蓝色棉衣裤,一双劳力士胶鞋底,外加一块油布,一顶粗纱单人蚊帐,每人还配备由一套行军时用的、能够捆绑不过3公斤重的小背包。不久以后,又全部改为按照资历实行包干制。比如县长牛福保,他是1938年参加工作的老干部,每月也只有150斤大米,普通干部则每人每月115公斤大米,由于食不裹腹导致少部分干部还当了工作上的逃兵。其次,办公和普通的照明等日常生活,也都极其简陋。晚上开会,大多数时候用桐油小灯照明,作记录的笔记本是利用原国民党县政府留下的土地陈报表的背面,笔则用蓝墨粉自冲墨水,也没有办公桌,干部记录时就把稿纸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做笔记。
在永绥县的第一批南下干部中,还有一个男同志名叫何景岳,是河南省元氏县人。他最初在华北革大学习,毕业后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跟随南下工作大队离开北京南下,一路相继途径天津、济南、徐州、郑州、武汉等大城市。到达武汉后,中南局党委决定把南下大队分为三大部分,即广东队、广西队和湖南队,其中原籍北方各省的同志基本上都编入了湖南大队。何景岳就这样跟随湖南大队,先在武汉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整训后,再继续随湖南大队乘坐火车到达了湖北省咸宁县,后又改乘汽车至湖南省长沙市。车到长沙时值夜晚,不巧天又下雨,但为了不惊扰普通老百姓,大家均在长沙市街头露宿。在长沙期间,何景岳所在的第七中队被评为了行军模范,结果上级领导决定,把这个模范中队放到山高路远的湘西地区去。
第七中队的南下干部们都是北方人,从来没有到过地处穷乡僻壤、有“天高皇帝远”之称的湘西。不过听了同行的长沙同志介绍后,对湘西有了一个初步印象:“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在语言上较为隔阂,而且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生活上相当的艰苦。”第七中队还都是一些年轻人,有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恨不得早日到达目的地,轰轰烈烈地打开一个“战天斗地”的新局面。经过了两天非常辛苦的汽车颠簸,第七中队来到了湘西之行的第一站沅陵。沅陵设有行署机关,所辖湘西的永顺、会同、沅陵三个地区,沅陵行署为第七中队配备了一部分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工农老干部,实行老少搭配,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各方面的工作知识和建设本领。然后,大家就被分配到了沅陵专区所属各县,开展了一个月的接管工作,并很快在沅陵城乡打开了局面,各项恢复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
再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第七中队在沅陵专区又接到命令,从各地乘车西进,到达入川的咽喉要地永绥县城,配合入川部队开展地方支前工作。何景岳和另一个同志,被分配到了第二区人民政府,在郭珍代区长的领导下开辟苗区工作。区政府没有地方办公和住宿,郭区长就领着大家住在边城镇绅士侯丹洲家里,借了两间空屋用来居住兼办公。晚上,大家就打地铺睡在地板上,因为人少事多,许多同志白天、黑夜都需要工作,常常是点盏小桐油灯一直要工作到天蒙蒙亮。大部分时间,还要下到区所辖的民乐镇和铅藏、吉峒乡等地去工作,往往一天要走好几十里山路。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然而,大家工作上虽说是非常的辛苦,却满怀着对新中国生活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