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从编辑部主任范春莉口中得知,惠州市水利局原局长谭木兴要出版一本书。我虽然没有与谭木兴局长有过正式的交往,但是我对他并不陌生。尤其是在我策划编辑出版的记录惠阳发展历程的书籍《决策惠阳——新中国成立60周年惠阳历届领导口述历史》中,有一篇谭木兴的口述文章,因为他曾是惠阳县委常委,分管农、林、水、国土、计划生育等工作。我想,谭木兴从横沥农村一路走来,由农村而乡镇,由乡镇而县城,由县城而都市,从一名农村的孩子成长为教师,由教师成长为公务员,最后成长为处级领导,这一串的脚印足以使他引以为傲。为自己立传,理所当然。我见到过不少领导的文集,大多是报告、讲话之类的汇编,力显在位时的威水与风光。当我看到谭木兴的文稿后,让我大为惊讶,文稿中,没有一篇讲话、报告,也没有为自己歌功颂德,最主要的文章是他回忆父母亲的文字,语言朴素,情感真实,折射出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他完全摒弃了出书出名的炫耀之念,而是要将几辈人形成的谭家优秀传统和优良品质,通过文字形式,传承后代,发扬光大。我作为一位局外人,读后亦倍受感动,获益匪浅。
2
古圣先贤提出“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唐代学者孔颖达对“三立”作了精辟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可见,谭木兴先生此书出版的意义与作用,亦能看出谭先生出书的真实大意与主旨。
立言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是把先辈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经历中发生的思想、经验、矛盾和方法用文字记载其要,传之于世,供后人欣赏和借鉴,给人以启迪和鞭策,这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一项极其有意义的事情。立言,可以抒发志向,延续功德,传承文明。历代先贤都把立言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人生在世,活得要有意义,谁都希望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爱好。谭木兴先生更在乎后者。他坚信美德的示范作用和精神的感化魅力,于是有了这本小册子的诞生。
通读全书,我不得不叹:精神传承贵于金矣!事实如此,和珅富可敌国,现如今,那一片瓦是他的?那一寸金是他的?而曾文正公的一部家书,却可千秋万代,永世相传。
3
书中,我读出了朴实之美。本书语言朴实,几近口语,却更显亲切与真实。作者的父亲在他38岁的那年去世,享年68岁。68岁,对于人的一生,尚没有迈入古稀之年,这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亦算是早殒。作者在写自己父亲纪念性文章的时候,从此处提笔,可见父亲的早逝,对作者的心理影响是多么的巨大,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当谭木兴在人生道路上进入上升期的时候,卧床9年的父亲突然病情恶化。是坚守在履新任上,还是归家孝亲?谭木兴却遵照父亲的意愿,没有离开上任不久的陈江公社党委书记的岗位,而这一坚守,就造成与父亲的永诀:在他赴任一周后,父亲与世长辞。尽管作者在陈江一干就是10年,大力发展水电、交通通讯和教育,为陈江作为惠州南翼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父亲的品质让作者在工作中大受裨益,一路升迁,但父子俩过早的阴阳两隔,还是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遗憾。在父亲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没有陪在父亲的身旁,递茶端水,喂食端尿,尽管是遵照长辈的意愿,奋力工作,但是亲情难圆却成为作者永远不能释怀的伤痛。就是在封建制度下的官员管理制度,还有双亲仙逝守孝三年不入仕的规定,可见得,作者在时过境迁的今天还对此事耿耿于怀,是情理之中事,这应该是凡具有善良之心、道德之心、崇善之心人的共性。
这一事例告诫我们孝亲要趁早,在非常时期的战争年代,可能难以做到“忠孝两全”,大宋残年,金兵压境,家破人亡,岳飞哪里能够做到忠孝两全?可是在常态的工作环境中,有什么比孝亲的事情更为重要呢?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和人生暗痛告诫我们:红尘滚滚,轻重当宜,可不要酿成“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终身遗憾啊。读到此处,我自然感悟到这句老话的千古真意。
4
我在此书里还读出了人性之美。这是本书揭示人性最美丽的地方,也是蕴含在作者母亲身上最值得歌颂的品质之一。
作者毫不忌讳母亲的短处,不会干农活。她的母亲是从香港逃难与家人分散后,被人贩子骗到惠州,当年不过十几岁,后来成为作者父亲的妻子。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她哪能知晓稼穑?懂得农事?可是在颠肺流离的苦难日子里,她却能通晓人性,天生善良。与作者父亲成家后,不仅先后生育了8个子女,而且尽最大努力操持家务,培养后代,传教给他们善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开展了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大批的所谓地主成分的家庭房屋被瓜分,土地被充公,很多人被逼走上绝路。所谓的“阶级斗争”,这是人类历史上发明“人整人”最野蛮,最暴戾,最残酷的政治手段。而作者母亲却有同体大悲、慈悲天下的情怀,在自家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还做饭给那些被谁都怕接触的地主富农吃,以保全他们的生命。她认为,我才不管你什么成分不成分,救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她虽然没有上过学堂,没有什么书本知识,不会识文断句,但是她懂得一个道理:这世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为珍贵!救人,成为她的天职。
可见得,人性美,与有多少文化知识无关,与多大的官职无关,却与人生修为密切相关。读到此处,我作为一个曾经大地主的后代,能有今天的生存,我得感谢像作者母亲一样宅心仁厚、心地善良的人们,是你们的庇护和帮助,才使我们的先辈有了生存的缝隙,不绝繁衍,不断根脉,终于有了我们今天的生命。
在此,我要替那些被作者母亲帮助过的所谓地富分子的后代,向老人家敬献三炷香:一要感谢您的救命之恩,让这个国度的残酷时期,有了不同意识、思想、见解的生命延续至今,愿您在天堂幸福平安;二要祝您的后代秉承先辈善良,事事顺利,代代吉祥;三要祝我们的这个社会有如您善良的期许那样,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公平、和谐、幸福的社会。
5
谭木兴先生年近古稀,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他首倡建议建设剑潭水库,提出蓄水“养市”、蓄水“养民”的水利思想。他曾说“剑潭水库建成之日,就是惠州腾飞之时”。水为财,亦因德所积矣!所以他深知家有万金,终又竭时,而家道文脉却可以辈辈相传,福荫后代,犹如兴水利皆因德所致。所以决定编辑出版这部以传承家道为主要目的的书籍。
书中有一篇简明扼要的家训:“一、要争气,不要被人看衰;二、要多帮人,少被人帮;三、要走正道,不要走歪道。”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三条谭氏家训,其实蕴含了至深的做人处世的道理。尽管寥寥数语,其意义与作用与《曾国藩家书》又有何异。蕴含在家训的品质和精神,在谭氏家族已然见效。除了在他们的第二代谭木兴一辈人身上应验外,同时还在谭家的第三代应验。我从这部书中得知,谭家的第三代,除了有很好的学业之外,大多都有不错的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为社会奉献着自己这样或那样的聪明和才智。我不迷恋佛学,但是我深信因果报应。这不是迷信,而是天道。
我以为,民间家书的编修,比传统政治书籍说教的效用要有力得多,效果要好得多,效力要长久得多。因为那里面没有虚无的概念,高深的理论,空洞的口号,而是活灵活现的生动故事,是先辈身体力行的一言一行。何为家学?这就是家学。其通过点的辐散,然后经过流的传承,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奋发,自我修正的氛围。这便形成了家学渊源。谭木兴先生就是在为营造这种氛围而努力。
最后,我想借用作者的一句诗歌作为对此书读后的祈愿:“祖辈行善乐悠悠,后辈感恩福绵长”。这是作者谭木兴先生对家族的期望,也是我对谭家的祝福!
2015年8月8日于闻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