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文学小说小小说
文章内容页

花瓦坛

  • 作者: 雨夜牛刀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02-14
  • 热度80300
  •   咸丰当皇帝那会儿,巩县城有两家钱庄,一家是周二爷开的,一家是康百万开的。由于周家起步早,康家的生意便有点冷清。没想到,一个“花瓦坛”改变了两家钱庄的命运。

      话说这一天,周家的钱庄走进一位村姑。村姑怀里抱着一个瓦坛,就是过去农村用来盛米面的,瓦坛是用陶土做的,通气性好,吸附性强,但容易裂纹。凡是家里有瓦坛的,没有不用纸糊的。村姑抱的这个瓦坛就糊得里三层外三层,几乎看不出本色了。

      当时,周二爷也在钱庄。他说:“这里是存钱的,不是收破烂的。”

      村姑说:“俺是来取钱的。”

      周二爷把手一伸,说:“契券呢?”契券就是存钱时钱庄开出的票据。

      闻听此话,村姑眼里的泪止不住掉下来。众人劝说半天,村姑止住哭,道出了原委:两天前,她发现瓦坛有裂纹,找不到纸糊,发现抽屉里有一沓纸,顺手糊在瓦坛上,还生怕不结实,顺着裂纹,里也糊,外也糊,全糊上了。昨天在外地给人撑船的丈夫回来,才知道糊到瓦坛上的是家里十几年的“积蓄”——丈夫在周家钱庄存钱的“契券”,总共二十六两银子。当时,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丈夫一生气,离家出走了。村姑本想寻短见,牵挂两岁的儿子,想死也不敢死,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钱庄碰运气。

      周二爷走上前,仔细看了看瓦坛,隐约可以看出是“契券”,但字已经模糊了。没等他说话,钱庄的伙计说:“这哪行?契券即使能揭下来,字迹都认不出来了,怎么知道是不是我们钱庄的?你到底存的是不是二十六两?”

      村姑说:“大牛说了,就是存到周家钱庄的,就是二十六两。”大牛是村姑的丈夫,李姓。

      没有契券,不给兑付,到天边都说得过去。看到围观的人也都一脸失望无可奈何的样子,周二爷心里有了底,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对村姑说:“我也很同情你,但规矩就是规矩,自认倒霉吧。”

      村姑知道无望,又哭啼起来。

      恰巧康百万路过,得知原委,康百万说:“周掌柜,钱庄应该有原始记录,可以查查吗?”

      这话在理,那些围观看热闹的人也都随声附和。

      周二爷再说拒绝就显得有点儿赖皮了,只好让伙计去查账。谁知道,查来查去,根本没“李大牛”这个名字。

      “不可能,不可能。”村姑又哭起来。

      这下,周二爷说话也硬气了:“你若不服,可以到县衙告嘛!”然后,他双手一抱拳:“康掌柜!诸位乡亲,大伙儿都看到了,周某店小利薄,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实在是爱莫能助啊!”大家都听出来了,周二爷的潜台词就是这位村妇是来敲诈他的。

      康百万抱起瓦坛对村妇说:“老乡,可能你记错了,说不定大牛是把钱存到康家的,走,康家钱庄给你支取。”

      村姑愣怔半天,使劲摇着头,说:“俺家男人说得清清楚楚,是周家钱庄的,不是康家钱庄。”

      接下来,康百万劝说半天,村姑才半信半疑。康百万收了那个瓦坛,按照村姑说的数目,连本带息给支付了。

      自从有了“花瓦坛”,康家錢庄的生意从此有了起色,周家钱庄的生意渐渐淡了,不到三年就关了门。据周家钱庄记账的先生讲,钱庄关门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张花妞”的,存的十几笔钱没有认领,总数二十六两。

      张花妞就是那位村姑的名字。她不知道,当年丈夫是以她的名义存下的。

      康百万把“花瓦坛”放在康家钱庄的显眼位置,凡是进店的顾客都会从伙计嘴里听到这个故事。

      本文标题:花瓦坛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359280.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