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鲁迅的铁血柔肠

  • 作者: 吐鲁番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390
  • 砖子车军
      鲁迅的铁血柔肠
      砖子车军
      
      说实话,上中学时我最不喜欢鲁迅的文章,原因很简单,读不懂理解不了,老被老师剋啊!怪的是多年后大多课文忘了,仅记得鲁迅等少数人的文章。莫非这就是什么的悖论?我虽不喜欢鲁迅文章,可委实背诵过先生不少篇章,这点绝非吹牛,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药》《狂人日记》《故乡》《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甚至《阿Q正传》,还有《纪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立论》《“友邦惊诧”论》《老调子已经唱完》《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拿来主义》等等。我想既然读不懂、理解不透,我像嚼苹果似的将它们咬烂了吞下肚总该能明白三分吧。可叹,我是哑巴吃饺子,满肚似乎有数了,可依然说不出鲁迅文章妙处的一二三。按村人说法,我算笨得不透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通读了自购的《鲁迅全集》,突然对以往背诵过的篇章“仿佛若有光”了,我几乎在字里行间读出了鲁迅的“铁血柔肠”。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读这样的文章,我分不清谁是刘和珍君、谁是鲁迅先生的,我只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猛士”!血雨腥风的年代,生活中不乏这样的铁血猛士,他们敢于迎接杀戮。然而悲情也隐藏在这里面,一个人的奋争,一群人的奋争,他们怎么能推得动黑暗岁月中庞大的国家机器。鲁迅的伟大之处是比常人看得深远,故他的文章总给人留下希望:“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让我油然想到夏瑜坟头“一圈红白的花”。记得在校时老师每当讲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常会学着鲁迅先生的口吻对当时麻木的国民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其实鲁迅先生是感叹中的《呐喊》,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扭曲了老百姓的灵魂,革命者的鲜血非但未能唤醒他们,却成了他们嘲讽的对象,成了治不了华小栓痨病的人血馒头。鲁迅不恤用曲笔在《药》中平空添上一个花环,是“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它凝聚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超越了写作中人们习惯称作艺术性的东西。而今的一些作家作者们写点什么似乎都不太要思想了,他们力求将自己力拔为艺术中的巨人,可惜他们不具备项羽揪着自己头发将自己拔离地面的本领,这样充其量只能算小圈子里的“狂妄自大”者。
      当然他们如果像《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能从没有确切年代、充满“仁义道德”的几千年历史中提炼出“吃人”两字,还是令人尊敬的。也许有人会说,我也不是没写过“吃人”小说,我不像鲁迅玩噱头,我那是真吃人,比鲁迅的小说精彩好看多了。我相信这是真话,因为这年代暴力色情凶杀的影视小说多得海啦,可惜这里头蕴藏着厚重历史、厚重思想的作品能有几部?所以你成不了大作家,我也就不会“莫名惊诧”了。
      鲁迅文章不用心读是读不出味的,不用心读是读不出血的,不用心读是读不出灵魂的,不用心读也读不出争议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有些人评价鲁迅、做鲁迅文章,不是从他的作品生发开去,挖掘其思想、艺术体系,而是或骂鲁迅本人,或讲无聊的隐私,或“没来由地乱说一通”,很容易让人想到黑色人歌声中被沸水烫了一下的侏儒。近来先后读了莫言、刘绪源两位先生评述鲁迅的经典小说《铸剑》,从作品的力量升华到鲁迅的力量,从鲁迅的心灵轨迹升华到作品的深重意义,均作了精辟的阐述,这是真正的读鲁迅,他们读出了热血铸出的利剑、热血铸出的鲁迅、热血铸出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改革社会的行动。我以为,我们达不到名家们读名作的深层次思考,起码也不要胡言乱语,这样至少避免做侏儒。
      有人说鲁迅在“五四”新文学活动中对白话文作出杰出贡献的是小说散文,但真正让鲁迅跻身伟大作家行列的是将其作匕首投向敌人的杂文。这点是不容否认的,作为战士的鲁迅向当时腐败政府宣战的确实是数百万字的杂文,他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确实激励着当时的仁义之士冲向黎明前的黑暗。我不能一一圈点那么多作品,我只能说我十分敬重鲁迅铁血人生的一面,不过我同样敬仰的是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回眸时看小於菟”的柔肠情怀。
      从周海婴先生著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得知,鲁迅先生是极溺爱儿子的。我想这不完全是因为鲁迅晚年得“小於菟”之故,其实他在著述铁血人生的同时,一以贯之的对弱势者相济着泣血的柔肠,惟其如此,鲁迅才是丰富的、伟大的,才被人们称作“民族魂”。我们忘不了少年闰土的机灵,更忘不了成年闰土的木讷,那真是令鲁迅欲哭无泪的《故乡》啊。我最震撼的是闰土口中终于吐出的“老爷”二字,它将纯朴的少年情怀、纯朴的故乡情怀吐碎了。《祝福》可以说是字字血泪凝结的作品,我不知道鲁迅是在什么心境下塑造出祥林嫂形象的,我只知道祥林嫂是那个时代被压迫妇女的缩影,是被封建礼教一口一口蚕食掉的弱女子,她满怀期望的捐了一条门槛,以为灵魂能得救,岂料最后连灵魂也在万家迎新年的祝福声中消失了,它比名篇《伤逝》显得厚重,重得让我们从头至尾喘不过气来。《阿Q正传》似乎是则轻喜剧,瞧阿Q闹出多少经典笑话,连杀头前画不好圆阿Q都感到丢人。这种麻木是令人惊心触目的,这已脱离了“怒其不争”。抚卷细思,鲁迅对阿Q寄予的柔软之情,是无泪的痛哭,中国农民沦落到这种程度谁之罪啊?!
      如果说小说是虚拟的人物形象,尚不足以见证鲁迅的柔肠,那么《藤野先生》《忆韦素园》《忆刘半农》《为了忘却的记念》《风筝》乃至致许广平等人的信,无处不见鲁迅的一腔柔情。
      有人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领域造出一尊神是毛泽东、文化领域树出一尊神是鲁迅。我们撇开人为因素,不妨想想,为什么这两个伟大人物能被尊为神而不是其他杰出人士?我以为他们自有其被造成神的魅力所在。如此说,并不是我有溜须拍马之嫌,事实上我现在拍他们,他们也不会跟我构成什么利益或利害关系,我只是就事论事、就人说人,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缔造了一个新中国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同样,以鲁迅为尊长的文化人士开创了一代新文学、新文化运动,且影响了几代人,这也是谁都否认不了的。我们不能看到乌云遮住了太阳,就否认了太阳存在;同样,我们不能因为太阳上存在着黑子,就否认太阳的伟大。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这一个”,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伟大人物,而支撑他做伟大人物的就是他那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伟大作品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我对鲁迅先生的景仰是发自内心深层的,那年我途经上海拜访的惟一圣地就是鲁迅墓。
      那是炎热的夏季,我沿着虹口公园内芳草萋萋的小径走向鲁迅、走近鲁迅墓。我感到我的热血滚涌着,我只能拼命地抑制着心潮,我站在端坐在草坪上的鲁迅塑像前,默默地看着先生。先生冷峻中似乎隐含着一丝不易觉察的笑,他凝望着世界什么呢?在我的意识中,先生确乎从来没死过,他一直活在高高庙堂和普通民众中。先生的智慧、思想、人格、勇士之气永远激励着我辈该如何做人、如何无愧于天地良心的活着。我虔诚地肃立在墓前很久,直至空中传来一阵鸽哨惊悟了我。我举头看见一群洁白的和平鸽飞翔在公园撒满阳光的空中,它们是那么自由自在,它们唱给人间的主题曲是祈祷和平。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鲁迅的精神。

      本文标题:鲁迅的铁血柔肠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08505.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