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 俞芳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阿细跳月”作为一种带有浓厚民族风情的舞蹈,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吸引力,通过对舞蹈本身的传承历史进行仔细研究,可以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地了解,有利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阿细璞”,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阿细跳月” 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阿细跳月”原称“跳乐”,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义, 故避开长辈,于夜晚相约到村外的山野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抗日战争时期始称“阿细跳月”。
1 “阿细跳月”流传史
1.1 四种起源说
一是劳动说,其认为是阿细人在长期的劳动中产生了“阿细跳月”。在“刀耕火种”时期,阿细人常在被火烧过的土地上耕作,脚被火烫因而跳着走。人们于是模仿这种动作形成了“阿细跳月”的舞蹈。二是灭火说,其认为当地在很久以前曾降下天火,当地人历经九天九夜终于将火扑灭,由于地面被火烧的滚烫,当地人灭火时都是跳着进行的。当火被扑灭时,阿细人就跳着来庆祝,形成了“阿细跳月”。三是崇火说,其认为木登的“钻木取火”为当地人带来温暖与光明,于是人们每年都要跳舞进行火神木登祭祀,这舞蹈就是“阿细跳月”。四是围猎说,其认为“阿细跳月”是为了庆祝围猎的胜利而产生的舞蹈。1.2 古代
清代,弥勒西山阿细彝族地区,还在实行“土司”制度。从那时起,跳乐被赋予了“求偶”的含意,只能避开村里的长辈在深山老林中去跳了。在之后的二三百年“阿细跳月”不断变化,首先是乐器发生了变化,其次是跳舞步法逐渐变化,排跳出现并被认为是最佳跳舞步法。最后是演奏乐器逐渐变为大三弦,“阿细跳月”第一次为世人所知,当时演出的节目是《跳月带先鸡》。1.3 近代
随着民主思潮的传入与影响,当地年轻人不愿再和老年人一样跳着缓慢的节奏,于是年轻人对“阿细跳月”进行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年轻人和老年人两种不同的跳法,简洁、轻快的“弹跳”动作成为“阿细跳月”的主要舞步。闻一多先生曾带领学生到阿细人居住地进行研究考察,并目睹了当地人演绎“阿细跳月”,当时正值夜晚,皓月当空,闻一多先生有感于舞蹈的魅力将舞蹈命名为“阿细跳月”,之后闻一多先生惨遭杀害,为了纪念闻一多先生,当地人将“跳乐”改名为“阿细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