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如/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和重要。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传媒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决好跨文化交流问题,首先应看到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他们将自己熟悉的、习惯性的做法,视为最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动,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凌驾于其他的文化模式之上。这一文化的认识偏见,往往导致跨文化交流困难重重,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应先搞清楚文化的差异性给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堵点在哪里,而后才能有的放矢地传播好中国声音。
1 价值观念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矛盾
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成果的积累和延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最深层的文化,它由人们的行为导向和对事物的态度所体现,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所谓价值观,通俗来讲就是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价值观念决定了人们对于自己行动好坏、对错的看法。由于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同一文化价值观下,人们在行为上会表现出相似的态度,而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在行为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遇到了一些问题,通常是由于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起的。一般而言,中西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上。一直以来中国文化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从国家到民族到集体,再到个人,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矛盾中,个人的利益常常要服从集体的利益。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人的独立性是最为重要的,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独立自主,强调自我的支配与自我控制,不受外界的制约,反对权力支配个体。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作用下,中国人之间形成了往往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关系,口中较多说的也是“我们”;而西方人则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体为中心、以个体竞争、以个体经验为主,他们的文化是以“我”为主的。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利益;中国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时,会非常重视别人的回应,会尽可能地避免矛盾,避免他人的拒绝和反对;西方人对自己的行动有自己的判断准则,并以自我实现为第一目标。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若彼此都用自己的标准来行为处事,那么在沟通中,是很难彼此认同的,情况严重还会造成冲突。2 文化秉性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天然障碍
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一贯重视差别,强调“和而不同”,认为事物之间虽然是有差异的,但是它们又不能脱离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单独存在。“和”的原意是探索各种不同的要素在一种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是怎样共同存在的,“和”的根本精神在于对“不同”进行调和,使每一种不同的东西都获得一种新的发展,从而实现一种新的和谐。总的来说,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中华文明才在几千年历史流变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然而,西方文化强调扩张性、渗透性,推崇丛林法则。西方社会在物质文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西方社会沉迷在自己创建的“文明”体系中,并认为自己是“天选者”,有义务将自己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政治体系传承到别国去。这一“传教士”心理与基督教文化中的“救世主”精神,已经渗入了西方人的各种文化思想之中,并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独一无二的、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思考模式。那些实力强大的国家,在这种思考模式的指导下,会用一些软硬兼施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文化。当下,西方文化作为携带资本和科技优势的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显然处于强势地位。文化秉性的差异,在使得同处一个文化圈层的人获得自我认同的同时,必然也种下了误解其他文化的种子。3 思维方式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现实壁垒
人的思维模式因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的差异而有差异,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和独特的思想方法,因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形式。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别国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具体来说,就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文化信息,在不同的接受者面前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这就很容易产生歧义。以中美比较为例,中美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中国人善于整体和系统地表达,而美国人善于具体和个案分析;中国人将个体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整体为重点;美国人则是将个体与社会分开,加以对比,再加以归纳与详细分析。第二,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形象化的方式去思考,美国人更倾向于用抽象化的方式去思考。第三,中国人强调统一性,追求的是和为贵,这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而美国人主张对立性,他们习惯于将事情一分为二,在沟通交流时习惯于争辩式表达。4 语言文字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直接梗阻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影响人的认识和思维。跨文化交流中最显而易见的障碍就是语言障碍,若一方未掌握或未听懂对方的语言,就无法沟通,有时即便通过翻译,也只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对交流对象文化背景下语言的本义无法掌握。以隐形眼镜一词为例,英文是“eye contacts”(eye为眼睛,contact直译为接触)。西方人很重视个人的认知,他们经常思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个物体和他们的眼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英文称为“eye contacts”。而中国人很在意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也很在意别人对于自己是何种看法,他们经常会考虑“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当别人看向他们的时候,眼镜是看不到的,因此汉语叫做“隐形眼镜”。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差异,隐形眼镜如果简单直译,就容易产生歧义。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的时候,也会受到本国民族文化的影响。曾有国外大学进行过一项调研:同样用英语表示拒绝,一组是美国学生,一组是英语流利的约旦学生。美国学生表示拒绝或者道歉时就会用比较简单的词语。但约旦学生会像说母语一样用许多话来表达。依照本民族的传统,他们努力将“可怕的”拒绝变得比较委婉,更多地寻求对方的理解,强调以后还有机会。他们要把拒绝带给对方的消极情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向他人说“不”,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可见,即使是使用“外语”交流,多数人都仍用自己的母语文化在思考,仍以自己原有的文化习惯在言行。“语言不通”的交流障碍看起来是外在的、暂时的、容易解决的,然而由表及里,折射出的却是文化代沟。文化不通的障碍才是真正的交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