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1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支撑
1.1 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马克思把社会比喻为一座大厦,并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亦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规律。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恩格斯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要求上层建筑的发展一定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因此,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形势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自信上升到四个自信战略层面的重要论述,更是体现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符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存在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新时代的最基本的特征,并为新时代的战略设计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新时代这样新历史方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变和两不变”的社会实践背景和条件,“一变两不变”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及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其中,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已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为新时期的文艺作家的文学艺术的创作及其发展指明了明确的道路。那么,在当代中国,发展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就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作用,不断促进思想文化的新觉醒,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2 “实践”的唯物史观:文化自信思想的实施路径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历史领域,形成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即是“历史”的唯物史观,也是“实践”的唯物史观,而“实践”的唯物史观为文化自信思想开辟了实践路径。2.1 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应立足于世情国情的变化
关于文化自信思想的顶层设计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世情和国情的正确把握。正如研究国际政治的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所著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所指出的,“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平与发展是冷战后的时代主题,文化的异同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人应立足于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发展提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思想。自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重视文化自信思想的构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过程中文化自信思想的开创者,不管是在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文化自信思想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如何实现国人“精神上站起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不仅要让中国人的口袋富裕起来,还要让中国人的脑袋充实起来。自2012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特别重视符合新时代发展阶段要求的的文化自信建设,“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此,观念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构筑的核心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