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虔诚与真情

  • 作者: 名家名作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965
  • 王明明

      虔诚与真情

      王明明

      

      《雍和宫》 李立祥/作

      记得十几年前正月里的一日,我应邀去雍和宫看跳布札(俗称“打鬼”),见到了在那里工作的李立祥,他是我们北京市少年宫的同学。立祥兄不善言谈,对人十分热情和实在,跑前跑后忙碌着。

      在雍和宫东院的一间很小的房间是立祥的工作室与画室,偶尔去见他,他总拿出一大堆作品照片给我看,并介绍每幅作品的想法,在他那平静温和的脸上流露着对艺术的虔诚,我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打动。我在想:是在雍和宫的修炼造就了他的平和心态,还是大草原造就了他的艺术激情?这不正是我们搞艺术所追求的心态与激情吗?

      正是不平凡的经历使立祥在艺术的天地中执着地追求着。在草原时,他曾与牧民一样放牧打草,逐水草而居,大草原艰辛而又诗样的生活给他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牧民淳厚的民风、简朴的生活、乐观的性格哺育着他,他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体验着大草原与人内在的精神升华。他从草原回到京城后,在红墙黄瓦的雍和宫工作。雍和宫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特殊的纽带作用:将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与中原地区维系在一起,历代高僧大德曾在这里留下爱国爱教的千秋佳话。这些都吸引着他去研究,他感悟到雍和宫与大草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悟着佛教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和对艺术的虔诚信念。他坚持用自己的画笔与大草原、雍和宫对语,用心灵的感受和情思落于笔端,不管条件多艰苦,他从不计较,只顾默默地耕耘着。

      我时常在想:美术留给人们的是什么?是技巧与色彩,还是心灵的感受与情感?我觉得首先是情感与心灵感受,但往往被人们忽视,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原始岩画对人有着如此强的震撼?其实不是他们的技巧而是心灵的对撞。再看当今绘画充满高超的技巧与观念,但很多不感人,那又是为什么呢?画家往往注重的是技巧,而观众注重的是心灵感应。

      立祥的作品强调个人的生活感受。在作品中注入了强烈的情感,题材多样,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时静时动,给人以纯朴真切之感。佛学中讲明心见性与顿悟和渐修,艺术也是一样,需要悟出真谛,人生也要悟到真理,这样才会有所得。立祥兄正是紧紧抓住艺术最基本的道理去悟,抓住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创作。他创作出一批批反映草原生活与雍和宫风貌的作品,又进行雍和宫文化的研究,并有专著发表和出版,他的画作参加各种展览并发表在很多刊物上……他在案边营造着一方净土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把硕果奉献给社会。

      立祥兄的数十幅画作都配上了二三百字的小文,这是他的心得与感悟,现又要结集出版,使之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可喜可贺。我为他所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也为他去完成我们儿时的理想而自豪。

      

      《弥勒大佛》 李立祥/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举办的个人画展及联展十余次,并在内蒙古卫视播出,同时在各大网站、媒体刊出。其作品在海内外多有收藏。

      主要出版物有《李立祥画说雍和宫与草原》《雍和草原情——李立祥画集》《雍和宫木版佛画》《雍和宫》等。

      近年来,美术作品被多家专业报刊刊载及介绍,关于雍和宫与草原文化的文章近百篇发表于各级专业报刊上。

      李立祥简介:

      李立祥,少年时在北京市少年宫学习国画,受秦仲文、马耀华等先生的教导。1968年下乡到草原,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90年到雍和宫工作至今,曾任雍和宫研究室主任。现为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首都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诗书画院特邀院士,北京老舍研究会会员。

      本文标题:虔诚与真情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56898.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