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545)
0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关于“全民阅读”现状时谈到: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在重申“全民阅读”对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而且讲到“还有人担忧,说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令人堪忧的阅读现状将阻碍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也不利于我们构筑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国梦想。因此,阅读不只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大事,更是国之大事、民族之大事。“全民阅读”发人深思,对于高校的师生读者们,如何利用优越的图书馆资源,建立良好的阅读文化,获得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也许“文化自觉”可以更好地引导我们去重新认识“阅读”、 品味“阅读”。1 “阅读”、“阅读文化”、“读者”、“文化自觉”的定义及关联
1.1 “阅读”的注释
在《中国阅读大辞典》里,“阅读”是指大脑接受外界包括文字、图标、公式等各种信息,并通过人脑进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过程。阅读是人类主动运用感觉器官去探索未知、消除认知不确定性,增强自信和能力,为我所用的行为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王余光教授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简言之,阅读是人类的认知行为与活动,阅读文化是狭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式,阅读能促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诸多功能如塑造个人人格,导向社会发展。1.2 “阅读文化”的形成
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读者主动从媒介所提供的符号信息中获取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社会行为和心理。阅读文化是狭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式,文化是大学图书馆的基本属性,最原始的图书馆文化就是阅读文化,随着图书馆的构成不断发展,图书馆文化引申的含义不仅仅是阅读文化,本文的阅读文化只是图书馆文化的内容之一,仅指读者在图书馆阅读氛围中启发自己的思想、丰富精神生活,推动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现人文文化关怀。1.3 “读者”的定位
“读者”相对图书馆来说专指持有合法的有效证件,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知识信息的社会成员。高校图书馆读者相较于社会公共图书馆读者的不同在于:(1)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高校图书馆在读者面前扮演者教育者的角色;(2)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不是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关系,高校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和事业性质,读者免费获得服务。初期的高校图书馆是为了满足特定主体的学习需要而有了实质上的意义,随着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扩大,读者越发广泛,它不仅服务于师生读者,也服务于社会广大群众,藏书被利用得越充分,其社会作用越大,当前各大高校也逐步明确一定范围和数量的读者作为自己的重点服务对象。1.4 “文化自觉”的涵义
“文化自觉”是由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认为文化自觉的内涵不是‘文化回归’或‘复旧’,也不是‘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它是人们通过对文化的深刻认识,转化为自己精神食粮,主动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勇于承担文化发展责任。今天的图书馆正面临一个文化再造的机遇,需要一批“文化自觉”的人,图书馆阅读文化的重建也需要“文化自觉”的读者。1.5 四者之间的关联
阅读是阅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文化体现阅读的价值取向,读者作为重要的阅读主体,需要具备“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推动图书馆重建良好的阅读文化。2 读者“文化自觉”的体现
2.1 内涵上的体现
读者的文化自觉意识,是一种精神意识,表现为读者对图书资源的自觉爱护意识,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敬畏之心,对图书馆阅读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自觉践行一个文明读者的义务和道德。2.2 能力上的体现
(1)读者的文化自信。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任和继承,以及对自身理想、信念的执著,就如费老所言,我们既要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用先进科学方法创造新时代的中华文化,又要了解和学习外来的文化精粹,这样才能全人类文化做出贡献。我们不仅要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信息,还要自觉地培育文化自觉能力,通过科学方法和丰富知识,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与世界文化的融合。(2)读者自主学习。读者要从学习者角度,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安静的阅读环境和馆员的借阅引导等优势,让学习资源与自身良性交流,树立自我学习意识,主动确定学习目标,注重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
3 读者“文化自觉”对“阅读文化”的作用
3.1 认知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张楚廷教授曾说:“在大学图书馆里藏着的不是纸张,而是书籍,而是思想、理论、故事和神话。换言之,它是一座文化堡垒,一座精神殿堂。”读者的“文化自觉”首先是对图书馆阅读文化的认同、发扬;二是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博览全书、融会贯通;再则对知识信息加工,取其精华引为己用;最后是创新、发展阅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