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珠海 519085)
1 研究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其中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互联网已进入到Web2.0的移动互联的“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学习等“微”概念已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各种媒介之间相互渗透与跨越,不断地在内容与技术上实现着创新:媒介融合已经是时代发展与前进的必然趋势。所谓“媒介融合”,就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根据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的解释,就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在媒介融合时代,教育部十分重视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明确指出“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微课”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自从2010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在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之后,对于“微课”的概念、特征、设计及推广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高度关注。随后其概念不断被完善,较为公认的概念还是由胡小勇和胡铁生老师2014提出的,他们认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
2 古诗文“微课”教学现状
将“微课”引入中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中,是这几年很多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十分热衷的一个研究课题。目前,古诗文“微课”的设计与实践都处在初级阶段,根据调查,目前中小学古诗文“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微课”在古诗文教学中的的作用认识不够。在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进行“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古诗文产生的时代及其内容距离现在学生生活的环境较为久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由于主客观原因,缺乏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的方式和能力,这使得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和吃力,渐渐的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和积极性就大打折扣,而利用“微课”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画面、音效、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氛围。(2)古诗文“微课”制作多属于“静态”微课。很多研究者及一线教学人员由于受到精力、经验,尤其是运用计算机能力的影响,很少从视界融合的层面,运用较为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制作出高水平的精品微课,关于古诗文的“微课”的制作大多尚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片、语音、教师讲课视频的“静态”微课。这使得“微课”制作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视野拓展方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3)缺乏“顶层设计”,教学资源不能共享。目前中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尚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体的设计,导致古诗文“微课”资源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各省市各地区各学校之间还不能进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当前的中小学古诗文“微课”研究与教学现状,既满足不了21世纪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更无法实现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因此,制作出古诗文系列性的优质“微课”,使其有效地服务于中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