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林魁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
在信息化、职业化翻译时代下,将真实的翻译项目引入课堂,开展翻译实训教学,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化翻译人才越发重要。“翻译工作坊”性质的翻译实践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基于公司化管理模式的高校翻译实训平台是对现有翻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尝试。笔者通过在青岛大学外语学院组织运营翻译实训平台,旨在探索科学的翻译实训平台运行及管理模式,以期为翻译市场及翻译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灵活性及可能性。
1 搭建高校翻译实训平台的必要性
(1)对学生而言,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理论学习为主,学校学习与就业脱节,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中,从而阻碍了学生职业发展。参与翻译实践可以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提高翻译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多方面能力[1]。对高校而言,实践是翻译专业教学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育部要求:翻译实践应贯穿MTI 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15 万字的笔译实践或口译实践累计不少于400 小时。搭建翻译实训平台可实现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企业而言,维持时间、成本、质量间的平衡至关重要,与高校翻译实训平台合作可降低企业翻译成本。一些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在组织国际化活动时也需要大量临时性的翻译人员,翻译实训平台可作为企业或机构与高校学生直接联系的纽带。
(2)响应国家政策号召。2018 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要求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和探索信息时代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高校翻译实训平台要求学生具备技术运用能力,从而促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教学实践相融合,有利于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2 搭建高校翻译实训平台的理论基础
2.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以活动学习为重点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替代经验学习,为构建高校翻译实践平台提供了理论依据。自从基拉利(Kiraly)在社会建构主义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翻译工作坊式教学法之后,这一理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它融合了多种学习理论的精华,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协作性、指引性和实践性等特点[2]。特别是对课堂翻译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要求与公司化管理模式下的高校翻译实训平台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学校应该自觉地把社会建构主义思想融入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中,发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翻译实训平台建设的指导作用。2.2 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实践模式两种教学方式由过去的对立走向融合的产物,体现了以学为主体,以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重视将学习与实践的优势有机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沟通和积极实践,代表了一种学与用的和谐统一。因此,翻译实训平台可从混合学习理论中得到启发,将翻译实训平台的应用融入现有的翻译教学,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翻译教学模式。3 平台构成及部门划分
3.1 平台构成
(1)培训模块:该模块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对译者进行翻译前的技术培训,主要包括文本处理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语料处理技术、机器翻译技术、术语管理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这是译者进入实训前必须接受的培训环节,也是提高翻译质量、培养译者能力的关键。(2)接单模块:译员先按照专业、擅长领域、语种及专业水平、联系信息、翻译实践经历注册账号,待平台审核通过后,加入平台专属译员库。有翻译需求的客户根据自身要求和平台规定发布任务,平台将翻译任务推送给合格的译员,实行抢单模式。
(3)翻译模块:抢到单的译员可以查看自己的任务列表,选择接受待翻译任务,进入编辑器页面,同时可以调用现有的翻译记忆库、术语库及机器翻译。若同一任务分配给不同译员,译员间还可以进行协同翻译,译员和审校之间也可以实现译审同步。
(4)质控模块:该模块又分为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前者侧重于控制过程,后者侧重于控制结果。质量控制是翻译的最后一步,审校人员需要检查译文中的术语是否一致,译文是否一致,即检查格式错误、标点错误、数值错误、漏译等[3]。可以根据需要将错误定义为轻微、一般和严重错误,从而精准找到错误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