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1 时间划分依据与文献回顾
20 世纪70 年代初,滇池污染与治理几乎同时起步。进入90 年代后,污染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也引起了全国上下对滇池污染与治理的重视。60 年代滇池尚为Ⅱ类水体,70 年代为Ⅲ类水体,至80 年代,草海水质达到Ⅴ类,外海为Ⅳ类;90 年代草海水质超过Ⅴ类,外海水质为Ⅴ类,2002 年,新的《滇池保护条例》正式通过,滇池治理理念等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最早关于滇池的一篇文章是1990 年发表于云南环境保护委员会的《云南省环委委员及有关领导视察滇池》,选出知网文献标题中带有“滇池”与“治理”这两个关键词的研究论文,发现对于滇池的相关治理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从管理技术、生态各层面:研究起始时间早,1993 年发表的《综合治理滇池》,作者席素芬[1];二从人文层,起始于2002 年,《滇池环境保护中的个人态度与行为——对滇池流域千名调查对象滇池环保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作者王彦斌。由此为接下来的滇池治理时间段划分提供了依据。
划分三个时间段:19 世纪80 年代末之前(滇池治理早期阶段);19 世纪90 年代至2001 年(滇池治理前期阶段);2002 年至今(滇池治理现期阶段)。在各个时间段中对滇池治理的实践、理论文献等进行回顾。
2 不同阶段的滇池治理实践与文献
2.1 19 世纪80 年代末之前(滇池治理早期阶段)
早在1972 年7 月,周恩来总理来昆明时就曾指示:“滇池是掌上明珠,发展工业要注意保护环境,不然污染了滇池,就会影响昆明市的建设”。不幸的是,滇池水质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受到污染,滇池水污染治理开始于20 世纪70、80 年代,《滇池保护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滇池保护工作进入系统化、法治化轨道。2.2 19 世纪90 年代至2001 年(滇池治理前期阶段)
此阶段滇池治理实践涉及滇池截污除污等水利工程、监督《滇池保护条例》、提高滇池保护意识、滇池治理规划、相关人员视察滇池、滇池治理资金筹集、滇池治理规划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阶段,滇池污染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只有政界,还包括了学术界相关人员,比如有一个相关的滇池课题研究——《松华坝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课题(1994 年11 月),这对于学术界来说,是一个对滇池处理问题进行相关思考的好的开端;对于滇池治理来说,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建言献策,加快滇池的污染处理。接下来对此时期的滇池治理相关文献做一下简述。席素芬在1993 年表明,滇池治理是一项十分浩大且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息息相关,同时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要获得较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必须纳入政府工作计划,投入足够资金,并且需要一个科学的治理规划,同时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这是对滇池治理问题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相关文章,表明在此阶段,我们对滇池的污染治理已经有了一个长远深刻的认识。黄永泰;朱智、吴江明、周俊杰;张体伟;杨健强都对滇池主要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简述了治理滇池污染的相关项目并对治理效果进行简要描述,同时进行了相关的对策建议[2-3]。
2.3 2002 年至今(滇池治理中期阶段)
此阶段滇池治理的实践除了包括滇池治理前期阶段的实践外,设立了相应的滇池管理机构“滇管局”,实现了所谓的“一龙治水”;颁布了新的《滇池管理条例》;成立了滇池治理投融资平台“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举办了水文化和水文明、水环境保护以及滇池治理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议;与各国、各省展开了水污染治理的相关学习。在这些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滇池治理以政府为主导,期间几乎没有相关公众、环保组织的身影参与。对此时期的滇池治理相关文章进行梳理。从2002 年开始,滇池治理文献中有了人文理念治理滇池的相关内容。先将以工程技术、管理、水利生态等理念治理滇池的文章整理如下。
强继红持此观点: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同时,采取更直接有效的措施——通过建设主城区截污工程和外流域引水工程,来改善滇池水环境质量,加快污染治理进程。柘元蒙;吕小玲、徐清艳在强继红观点基础上,增加了加强法制建设的建议。王玉朝、彭永岸、李益敏在《滇池水体污染和治理的特点》这篇文章中,除了对滇池污染原因做了一个综合分析,还对治理滇池的各种工程做了一个总述:外流域引水工程、置换滇池地理位置、湖岸截污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工程治理。邓辅唐、孙珮石、邓辅商、吴广、李强、马丽红、陈汝才;闫伟华、史正涛、关海波、童彦等人着重强调人工湿地净化滇池的重要性。丁一、赖珺从城市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对滇池治理现状、不足等进行了描述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潘吉宏、刘正康着重从政府方面提出治理滇池措施。刘瑞华、曹暄林在滇池治理中,提出了后期滇池工程措施治理的思路。
以上罗列出的滇池治理观点,按照文章发表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梳理,接下来对此阶段涉及“人文”等治滇理念的文献梳理如下。
吴剑辉、董大敏采用了加勒特·哈丁“公地悲剧”理论分析滇池污染成因并提出要明确政府职能的相关建议。董学荣在《滇池治理思想变迁》中表示“治理思想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文明史观的转变”。杨宏山在分析了滇池治理的三种思路:(1)运用“三方效应理论”;(2)通过自治途径;(3)采用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在对“供应”与“生产”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主要承担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应”职能的理论,最终提出构建政府主导型水环境综合治理机制。蔡毅通过哲学层次的思考表达出“滇池之污染,罪魁祸首是人”,治理滇池先在“治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