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玉璐
拼贴一词起源于法文“coller”,是粘贴东西的意思。“作拼贴”即是“将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贴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上”。在拼贴一词出现在词典上之前,其实有大量的“类拼贴”实践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立体主义艺术家创作出了第一幅真正的拼贴艺术作品之后,拼贴才作为“coller”确立下来。
拼贴经历过多个艺术流派的继承和发展,其概念早已不只局限于绘画领域,其创作元素早已渗透到其他领域。更重要的是拼贴作为一种艺术理念,其所强调的反叛精神和重组的手法,都深深影响了21 世纪的艺术创作。
一、拼贴艺术的前期积累
拼贴在艺术史中的清晰脉络始于1907 年的立体主义,在立体主义之后,拼贴确立为一种艺术语言而被广泛应用。而在此前,拼贴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创作手段,已经在中外各国的艺术品中初现端倪。
图1 《八破挂轴》(部分)
(一)中国
从材料上的拼贴来看,在殷商时代,中国的铜器铸造中已经出现错金镶玉的装饰。从内容的拼贴上看,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可以说是文学、书法、绘画和篆刻四种艺术形式的拼贴。20 世纪初期,正值西方立体主义画派诞生之际,一种比较特殊的绘画形式“八破画”(图1),也在这时出现了。这种绘画描绘许多以各种书体写过的纸页,如书法残片、印刷书页、绘画作品等,并把它们描绘在同一平面上,造成了一种视错觉。其他艺术作品也能作为描绘对象出现在另一幅新的作品中,这种观念与西方的拼贴式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西方
同样的,西方古代也有着大量的以材料的拼贴作为装饰手段的工艺品。除此之外,在1840 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幼儿园开设教授拼贴技法的课程,用来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19 世纪的两位文学巨匠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和维克多·雨果都有着拼贴画的创作经历。以雨果为例,他的拼贴式绘画是在黑色的纸上刻下形状,粘贴到另一张纸上,用铅笔覆盖,留下一个负空间形状用作绘画。可见当时有着大量以拼贴为主题的艺术实践。二、拼贴艺术的确立和发展
(一)拼贴艺术的正式确立:立体主义
尽管在20 世纪之前就有各种各样的“类拼贴”作品,一些艺术史家坚持认为,拼贴作为一种正式的艺术手法,是由立体主义的两位开创者毕加索与勃拉克在1912 年左右确立的。立体主义始于1907 的法国,该画派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来形成分离的画面。1907 年毕加索的画作《亚威农的少女》在事实上确立了立体主义的诞生,画面中人体的形象被分裂成多个碎裂的几何图形,不同视角的人物形象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中,这种碎片化的构图和秩序的打破也为拼贴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12 年,毕加索创作出了《有藤椅的静物》(图2),在这幅画中,作者将印有藤椅图案的布直接贴在画布上,在藤椅图案之上绘制了静物图案,最后还用一条麻绳作为画框。该作品被认为是艺术史上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拼贴作品。立体主义的另一位创始人勃拉克在1913 年创作的《单簧管》,被认为是他的拼贴画代表作。在该画作中,勃拉克将报纸和印有木纹的纸进行拼贴,并在上面进行素描创作。在立体主义画派的影响下,当时一大批画家都进行了拼贴画创作,如亨利·马蒂斯和乔治·布拉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2 《有藤椅的静物》

图3 《达达用餐刀切除德国最后的魏玛啤酒肚文化纪元》
(二)拼贴艺术的初步发展
1.未来主义时期未来主义(1911—1915)是20 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随后流行于西方各国的艺术流派,旨在以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测社会发展的前景。其宗旨也决定了该流派的政治性,文字在艺术中有了更多的意义。与立体主义拼贴画不同,未来主义在拼贴中选用的文字在作品中占据主要地位,或者说是在宣传海报中首次使用了拼贴技法。在未来主义的作品中,文字成了拼贴内容中重要的一环。
2.构成主义时期
构成主义(1917—1922)是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开展的一场文化艺术探索,试图在建筑、艺术、平面设计等方面探索出能代表新政权的形式。和未来主义相同的是,他们创作的拼贴作品带有为阶级服务的政治色彩。莫霍利·纳吉创作了大量的摄影拼贴作品,将看似毫不相关的物体影像剪贴在一起,用隐喻的手法展示其思想。李特斯基将拼贴手法大量运用到平面海报设计中。昂扬向上的国民、各种军事武器,繁荣的城市影像以及醒目的红色文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为醒目的视觉效果。
3.达达主义时期
如果说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由于地区的限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只是在小范围内使用并发展了拼贴艺术。那么在接下来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时期,拼贴艺术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和传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达主义(1916—1923)出现,它传达出明显的反战思想,并试图通过无秩序、非理性的手法来反对传统美学。其代表人物是马塞尔·杜尚,除了用“小便池”和“带胡须的蒙娜丽莎”等作品来宣传达达主义,他还用照片、麻袋等材料进行拼贴。杜尚的艺术作品是随机的、偶然的,这就把拼贴的概念拓展到观念领域。
达达主义时期一幅著名的拼贴作品是汉娜·霍克的《达达用餐刀切除德国最后的魏玛啤酒肚文化纪元》(图3),她用无秩序的排列手法把人和机械的照片拼贴在一起,展现了战争后社会的混乱以及人们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达达主义艺术家试图废除传统的美学形式,用现成的艺术品作为拼贴的材料,以进一步拓宽拼贴的概念。
4.超现实主义时期
超现实主义(1924—1969)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超现实主义继承达达主义的反战思想,并且追求打破理性与意识的限制,将现实与人类的深层心理相结合。而打破秩序、杂糅并置的拼贴技术刚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在该时期创作出了更大胆、更加奇异且富于想象的拼贴作品。如胡安·米罗的《西班牙舞者》,安德烈·马松的《群鱼之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