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 雷
20 世纪初,很多俄罗斯歌剧演员在哈尔滨和上海将西洋歌剧带入中国,《卡门》《茶花女》《丑角》等陆续在国内演出。黎锦晖先生最早创作出歌剧思维的儿童剧,如《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避免了以往话剧配唱的手法,开创了中国歌剧写作的先河。抗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歌剧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如歌剧《秋子》《白毛女》《孟姜女》等应运而生。时至今日,更多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层出不穷。但我们仍旧可以参考意大利歌剧特点,给予反思和研究。
一、语言及演唱方法
任何一个民族的歌曲演唱风格都与其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意大利语只有五个元音,通常每个单词的结尾都以元音结束,更适合歌者发声演唱,并且基本无须使用音标,可以直接拼读。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文化媒介,在西欧国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相比之下中文发音更加复杂,由23 个声母、24 个韵母组成,在演唱时需要更加准确清晰地咬字。语言发声习惯的特点决定了唱法需要为之服务,进行更多的合理调整。美声唱法这一名词的命名,来自意大利语belcanto,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自五四运动起,美声唱法流入中国,关于怎样更好地运用美声唱法,中国几代歌唱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无论是集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民美唱法”,还是掌握如何利用美声方法学会中文清晰的咬字吐字,很多在探究过程中曾经困扰的问题,如今都已逐一攻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说:“美声不是美声唱法,唱法只是个技巧的问题。美声真正的意义是美好的歌唱。”美声唱法将男女声部分别按照高音、中音、低音进行划分,再根据声音型号进行细化。如抒情男高音、戏剧男中音、花腔女高音等。每个声部在熟练掌握方法后,要求气息连贯、音色统一,充分利用人体共鸣腔体,在不借用音响帮助的情况下,使声音能够传达至剧场的各个角落。
二、创作模式
意大利歌剧将音乐展开与戏剧情节的发展统一集合得恰到好处。一部完整的歌剧通常由序曲、间奏曲、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独立又相互交织的部分组成。通常其中人物感情表现力最强的,应属于咏叹调部分,由歌唱演员独唱完成,将歌剧中的人物情绪推向最高点。意大利歌剧拥有着“莫扎特模式”“威尔第模式”“普契尼模式”等完备的演绎手法及写作技法体系。而对于中国歌剧而言,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和研究的道路上。意大利歌剧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不断变化的历程。譬如莫扎特在创作意大利语歌剧时,宣叙调部分通常伴有旋律;而在他的德语歌剧中,宣叙调则直接变为念白的形式,后世作曲家也一直延续。威尔第则在歌剧《茶花女》中,将女主人公维奥蕾塔的念信独白设计成如戏剧朗诵一般的念白,赋予其深厚的感情。这正是威尔第的绝妙之笔,渲染了歌剧悲凉的气氛,递增了悲剧性的效果。在意大利歌剧流传入其他国家时,也有着本土化的演变。如在进入法国时,就与法兰西文化相融合,摒弃一些原有素材,融入法国芭蕾舞元素,使其进入了独有特色的“法国大歌剧”时代。中国的新歌剧是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而发展起来的。1945 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诞生。它运用民间曲调为主要素材,集合戏曲唱白兼用的传统方式与西欧歌剧创作手法,将诗、歌、舞完美融合,历史性的创举使其成为中国原创歌剧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代表作品。2009 年国家大剧院推出开山大作《西施》,作曲家雷蕾以西洋歌剧创作模式,融合民族音乐调式大胆使用宣叙调,全剧不使用一句念白,加上优美的灯光舞美、大气磅礴的表演舞台,再次为中国歌剧发展方向确立了良好目标。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提出“以声乐为主、以如歌旋律见长”的理念,坚持对意大利歌剧传统创作的坚守, 是他超越同时期作曲家问鼎世界的重要原因。2018 年山东舞剧院创排的民族原创歌剧《沂蒙山》首演,旋律曲调朗朗上口,多首咏叹调及二重唱被广为传唱,使中国原创歌剧达到了崭新高度。能够在西洋歌剧创作理念原有框架上,积极集合新时代气息,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就可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