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仲艺
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代步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代步功能不断弱化,功能性中的礼仪表达意义逐渐提升,使其最终服务于“礼”。轿的礼仪功能主要体现在皇室和民间的嫁娶等活动中。
一、轿产生的原因
轿的历史可谓久远。据相关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就有了轿。不过它最初的作用与后来略有不同。古时,贵族士人出行一般都乘坐马车,但是马车在平地通行顺畅,经过山路时,却往往因为山高路险、坡陡道窄无法通行。而两根杠中间安上座椅,前后两人抬着,这样简单的结构却弥补了马车的缺陷,轿就此产生。轿产生的间接因素是古代牲口稀缺,而人是廉价的劳动力,这促进了轿的广泛使用。从乘坐者方面来分析,轿可为乘坐者提供舒适的感受,这是生理因素。而通过等级来区别乘坐者的身份地位恰恰满足了统治阶层攀比、享乐的心理,这是心理因素。两个因素解释了轿在中国风靡流行的原因。轿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代步工具,对中国的社会文化、艺术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轿
二、轿的发展历程
轿在我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虽然轿的产生时间非常早,但是在宋朝之前,轿的名称并没有统一。由于文化种类繁多以及战争的影响,在宋朝前,历朝历代对轿的称呼都有所不同。在秦汉时期,轿被称为步辇或者步舆,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普遍称之为肩舆。一直到了宋朝,“轿”这个名称才得以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汉朝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轿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虽有战乱,但是周期很短,国家大致在稳定状态下,这促进了轿的快速发展。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快速发展后,轿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无论是轿的类型还是操纵方式都延续下来,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改变,只是从古代的日常交通工具演变成现如今的娱乐工具。
明朝初年,对于官员乘轿又加以限制。朝廷曾规定:“京官三品以上方许乘轿。”到了明朝中叶,制度逐渐放松,三品以下各级官员也开始乘轿出行。此后,直至清末,乘轿之风盛行,轿一直是官员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三、轿的功能性
(一)古代皇室嫁娶
在古代,生者之礼在于婚礼,死者之礼在于葬礼,婚礼与葬礼是古代传统人生礼仪中较为重要的礼仪程序。周代制定的《周礼》中,将婚礼列为单独专章,西周制定“五礼”,其中“嘉礼”原指的是宴请、婚礼等,具有节日、庆贺、喜庆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后期将帝王登基、皇室诞辰、立储册封、巡狩等,都归为嘉礼的范畴。在古代,皇室婚礼、皇后册封等是宫中非常重要的礼仪活动。皇室婚礼中所使用的礼仪工具是特殊的轿舆,接亲仪式大体是将皇后乘坐的舆轿从寝宫抬至大殿,然后进行跪拜仪式。皇室婚礼中的舆轿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和不同的装饰特色。皇室使用的轿舆与普通百姓的花轿不同,百姓使用的花轿主导颜色是红色,而皇室使用的是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明黄色。轿舆多以凤凰形象作为装饰,如在轿顶四周添加金凤首尾,在轿衣上绣有各种形态的凤凰图腾等。凤凰是与龙匹配的雌性灵兽,并逐渐成为皇室女性的象征,如历代皇后佩戴凤冠,礼服刺有凤图腾,乘坐凤舆。
(二)中国传统民间嫁娶
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不论贫富贵贱,新婚必须用轿迎娶,叫正娶。假如用花车接新娘子,那就是娶姨太太,迎娶所需的仪仗,唢呐、鼓手在前,座伞随后,迎娶仪仗在中部,座伞前面就是新郎坐的绿帏轿。在去新娘家的途中,如果遇到坟地、寺庙时,才会收起座伞以示辟邪。八抬大轿一生只能坐一次。花轿档次最能体现新娘家族的身份,大户人家嫁女时,对花轿的制作非常讲究,往往朱金雕刻、黄杨木雕。四人轿主要是女孩子未出阁时出去游玩时所坐的轿子,女子出嫁时所坐的轿的顶部雕刻的是奎文星骑鳌背,这是独占鳌头的意思。轿沿雕刻的是蝙蝠和铜钱,寓意着福在眼前。四角的动物跟龙相似但又不是龙,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用龙,它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名叫螭吻,用来镇邪避火用的,轿门上雕着状元游街,下方雕刻的是麒麟送福,两侧雕刻的是金玉满堂,制作非常精美。
花轿根据材质和装饰结构的不同分为硬衣式和软衣式,硬衣式指花轿的全身都是木质结构,用雕刻工艺打造,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比较流行。软衣式花轿主要流行在一些北方地区,多在轿框四周罩上些红色的刺绣绫罗帷幕。传统花轿整体的装饰风格多为艳丽夺目,以红色、金色为主,复杂繁缛的花卉图腾刺绣,如牡丹、石榴、莲花、青竹、百子图等。其他的装饰还包括一些对称的花球、凤鸟金钗等。这些图腾装饰都具有一定的美好寓意,寄寓了父母亲人对新娘和新郎的美好祝愿。
(三)从轿的功能探究其文化内涵
坐轿也分等级,两个人抬的叫辇,四个人抬的叫轿,八个人抬的叫八抬大轿,历史上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坐八抬大轿,除了八抬大轿还有三十二抬大轿,这便是史上最豪华的轿,称为古代版“房车”。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公务繁忙,其属下特意为他制作了一顶超大型轿,取名“如意斋”。这顶轿有50多平方米,配置了卧室、厨房和卫生间,为了方便接见各地官员,还设置了客厅,属于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标准套间。轿周围有12名鸟铳手护卫,出行时几千人簇拥着,轿内有两名少女专门负责张大人的饮食起居,如果想缓解一下旅途的辛劳,可以到轿两旁的观景走廊看看路上的风景。这件“巨无霸”要32人一起抬,为了让它畅行无阻,有的路要拓宽,有的桥要加固。这体现了当时朝政的腐败,还揭示了人们舒适享乐的现象。从唐朝、宋朝到明清,期间有几位执政皇帝提出限制轿子的使用范围,以此来控制官员们对轿的过分依赖。虽然初始有些许作用,但强制的限制根本抵不过人性根基中的懒惰和享乐精神,轿越来越受到皇室贵族、官宦大臣们的追捧。四、轿子美学设计——万工轿
《国家宝藏》舞台上曾迎来最年轻的国宝,它就是浙江宁波的“万工轿”,它享有“天下第一轿”的美称。与以往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国宝不同,万工轿距离我们其实很近,因为它被建造于清末民初。万工轿之所以被叫作万工轿,在于它制作过程的精细与复杂。人们常说,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制作完一顶万工轿,而这顶花轿,看起来华丽精致,背后却是耗费了上万多个工时才制作完成,所以才会被称为“万工轿”。万工轿还有一个称谓——“百子轿”,因为轿上面雕刻有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每一组人物都具有吉祥喜庆意义。
宁波花轿的工艺水平分为三等,万工轿属于头等轿,它采用榫卯结构联结,没有一枚钉子,由400多个花板组成,没有轿门,迎亲时有专门的师傅跟在队伍里负责拆卸,使新娘子方便出入。这顶花轿运用了多种工艺,轿身是朱漆打底然后上面再贴金箔装饰,运用浮雕、立体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在轿身的不同区域有玻璃彩绘。万工轿的制作工艺丰富并且非常精致,刻画传神,整座花轿都洋溢着喜庆吉祥的氛围。花轿远远望去金碧辉煌,犹如一座微型的宫殿,被誉为世界最豪华的轿子。万工轿代表的不仅仅是古时匠人们的高超技艺,还演绎了宁波新娘出嫁的骄傲传说,折射出宁波“十里红妆”的“红”文化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