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芳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霞浦是福建东部的一个古老的县邑,1700多年的建县历史使其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霞浦民间剪纸在具有整体豪放、细节生动、充满象征吉祥寓意的汉族剪纸特征的同时,也涌现出海洋文化特征,同时还有朴实明快、粗壮有力、外形随意挺劲的畲族剪纸特征,折射出神秘的乡土气息。其剪纸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毫无疑问是受当地千年以来的文化影响。
一、中原文化的流入
霞浦是古代闽越族的聚居地之一,其历史并不是从西晋太康三年建县起,早在新石器时代黄瓜山一带就有古越先人劳动生息,有着3500多年的先秦古文化遗存。据《霞浦县志》所载,霞浦在夏、商时期属古九州之一的扬州地,而古扬州为中国民间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霞浦的剪纸艺术大概可从这里说起。秦汉时期,汉人南迁入闽,造成汉越杂居,闽越文化初步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西晋时期,中州动荡,众多中原士族为避乱辗转入闽,部分迁居霞浦境内,进一步促进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交融;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部治闽,原有的闽越土著文化被慢慢边缘化,他们留闽后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而且融进许多中原民间习俗,其中就有业已成熟的民间剪纸。
至清代,中原富有吉祥寓意的剪纸就已深入民间,《霞浦县志》中的方技篇出现了汉族剪纸的最早文字记载:“清,东社游萼园之后游宝德,善剪纸花……所操食力之具,一虎爪耳,叠纸四重高,寸长,三之,不描稿其上,随主人意作人物、仙灵、花果、禽虫,但见剪锋屈曲,须臾而花样成,不混不断……群呼为‘剪花德’。”这是清朝时期霞浦民间剪纸的真实写照,可见中原汉族剪纸在霞浦的存在形式。
二、海洋文化的滋养
霞浦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亚热带地区的东海之滨,拥有“福建省五最”之称,即海域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浅海滩涂最广、岛屿最多、港口最多,素有“海滨邹鲁”“海疆重镇”“闽浙要冲”的美称,且被誉为“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尽显海洋文化。从古至今,霞浦人民不论是生产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还是精神生活,无一不与海洋挂钩。黄瓜山贝丘遗址面临东吾洋,出土了大量的贝壳类堆积层,表明了先民与海洋密切的依存关系,代表了霞浦最早期的海洋文化。其剪纸艺术在保有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不仅反映了霞浦人民对海洋的敬畏,更给霞浦剪纸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畲族文化的交汇
唐宋时期,霞浦境内居住的大多为汉民,元代起,逐渐有少数民族迁徙入境,促进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畲民多是明清时期迁入霞浦的偏僻山村并定居繁衍。中原文化不断流入使畲族也慢慢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但畲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十分传统的民俗,经济条件、人文精神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其原有的特性并未全部消失殆尽,仍旧保留了一些畲族的特色。畲民们在社会结构、习俗礼仪、妇女服饰、节日活动等方面都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剪纸也不例外。在剪纸的传承中,保留了传男不传女的民俗传统,只有男性才能继承家族剪纸、刺绣的手艺,不似其他地方大多由业余或半业余劳动妇女所创作,剪纸艺人一般都是世代或师徒传承,把剪纸当作第一职业,以此为生。剪纸内容上,亦显露出带有畲族特色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