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巧珍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西方爱情悲剧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且经久不衰,让我们读很多遍也往往意犹未尽,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西方悲剧精神,整部作品不光是整个时代的人文底蕴的一个展现,在作品的深处也体现着整个西方悲剧史上的精神典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源于古代希腊文学中的短篇小说。之后,又出现了在欧洲家喻户晓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用舞台剧的方式呈现,在当时有很大的反响,并得到当时许多人的称赞。这部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为我们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同时也因为家族世仇和当时世俗社会的压迫,他们的爱情注定得不到大多数人的祝福,最终由于两个家族的势同水火的仇恨和两个人自身的一些原因,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他们宁愿舍弃生命也要追求真爱的精神让我们向往那自由真挚的爱,他们的肉体虽然早已消失,但是他们对爱的执着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一、西方悲剧命运观
(一)西方悲剧命运观
命运究竟是什么?有学者认为命运是一种人类无法理解,同时也无法解释的力量,并且认为这种力量可以控制人,让我们的遭遇被注定。而这种人类无法解释的命运观念和悲剧紧密相连,在自然的情况下,人们本应该自由自在地生活,然而人们有很多的想法和欲望,当这许多的想法和欲望被自然条件所限制的时候,命运观和悲剧观就被带出来了,人们有了对于悲剧的朦胧理解,悲剧的发生也就与命运的安排联系紧密。西方的命运观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神话时代前的“米诺斯文化”时期。最早的西方命运观只涉及宇宙自然观。后来慢慢地涉及各个方面,如赫西俄德的《神普》,讲述乌兰诺斯神命定要被自己的儿子克洛诺斯所推翻并阉割,克洛诺斯神又命定要被自己的儿子宙斯所推翻。《荷马史诗》则极力宣扬“命运女神”的绝对权威,不仅凡人不能抗拒命运,包括宙斯在内的诸神也必须服从命运。在西方的悲剧创作过程中,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悲剧创作与命运相联结。朱光潜先生说:“命运观念对悲剧的创作和欣赏都很重要。”当然,西方的悲剧命运观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品中不无体现,罗密欧和朱丽叶被命运安排相遇相知,最终也在命运的掌控下以悲剧收场,他们也曾不断地与命运相抗争,想逃脱命运,但是面对命运的无情,他们的抗争却显得那么苍白,改变不了悲剧命运。(二)对与命运抗争精神的赞扬
在命运的驱使下,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悲剧收场,这也是莎士比亚在悲剧中运用命运增添悲剧魅力的重要方法。莎士比亚悲剧的结尾往往都是“向死亡的进军”,往往用最后主人公结局的悲惨来象征一种可贵的精神,表达对剧中善良的人、敢于追求的人的赞扬。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故事的开始就是两个家族的对立,他们的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是被安排的,一直到最后在朱丽叶的墓前,帕里斯、罗密欧以及殉情的朱丽叶横陈的尸体,都在展示着莎士比亚的悲剧命运观的塑造,但并不意味着对命运的崇拜与妥协,其中有着对人意志和精神的肯定。在作品中肯定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肯定了他们对自由爱情追求的精神,虽然他们的结局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但是他们对于爱的执着却始终表达着人类对美好的向往。(三)错误的巧合与命运的推动
悲剧的命运确实在不断地推动故事的发展,让悲剧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在西方的悲剧中,决定悲剧性冲突的情势始终笼罩在不可知的命运阴霾中,实现悲剧性冲突的主人公,不管他是否愿意,如何躲藏,终归会在具有必然性命运的制约下陷入悲剧的生命轨辙,从而难逃悲剧的无情劫数。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当朱丽叶的父亲逼迫她嫁人的时候,这无疑对她和罗密欧的爱情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她毫无办法,最后在劳伦斯的安排下,想用“假死”来为他们的爱情带来生机,而这时候的罗密欧却被流放到曼多亚,无法知晓这边的情况,更不用说接走朱丽叶了,这时候作品安排的人为的谬误就出现了,劳伦斯神父的师弟约翰被劳伦斯派去曼多亚送信,然而约翰有事耽误,最终信没有送到罗密欧的手中。罗密欧回来以为朱丽叶真的死了,就自杀殉情。可见人物谬误对悲剧命运观的推动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