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玮瑶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本文通过梳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目前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提升的问题,包括行政机构臃肿,管理模式固化;行政办公流程繁琐,办事效率低下;行政人员素质参差,现代化技能不足。据此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1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是建设一流学校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一流的大学必须与一流的教学和科研相匹配。一流的教学科研源于一流的人才。要使一流的人才顺利成长,产生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依靠一流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提供最完善的环境、条件和最有力的保障。其中,高效制度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真正符合会展内涵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按照“双一流”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效率。1.2 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利用信息技术,高校管理中的信息可以有效地连接起来,院校上下级联系起来,从业状况省略了中间管理机构,从而降低了管理成本,简化了管理步骤,提高了管理质效。1.3 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有助于提升高校形象
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不仅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学院和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咨询,为全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自信、安心、放心的学习、生活和人才环境。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部门协调安排,提供政策、环境和条件保障。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由于行政管理效率低下,高校的这些职能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受到批评和质疑。因此,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就是要从根本上摒弃一些陈旧落后的管理观念和方法,改变服务面貌,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从而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2 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能的原因
2.1 行政机构庞大,管理模式固化
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高校的行政管理延续了政府的层次化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按校、系、科的层次,最后按基层行政人员建立。长期以来,由于机构人员过多,部门众多,彼此职责不明确,职能重叠,导致职责不清、效率不高。在现实中,甚至会有相互推诿和指责。但受到伤害的是老师和学生,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层级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权力关系明确,层级分明,有利于领导和指挥。然而,规模的扩张,这种管理模式与太多的中间交涉容易减缓或扭曲的信息传输,导致决策错误,并且不利于管理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了执行效率。2.2 行政办公流程繁琐,办事效率低下
如上所述,相当多的高校存在机构臃肿、职能重叠的问题。加上上层的管理模式,似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有时需要老师和学生经过多次批准和签字,需要反复进行。这是效率不高的表现。这种复杂的制度过程,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的要求。高校把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除了党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指挥和指导外,其他工作特别是行政工作都要围绕中心任务得到很好的支持。它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是其工作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素。2.3 行政人员素质参差,现代化技能不足
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人才,还应具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要跟上高等教育功能的变迁,并与之协调发展。要在行政管理中成为一流的管理者,首先要具备一流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现代管理理念和办公技能;其次,人员的选择要体现职业化。这一要求不仅给在传统体制下进入管理岗位的行政人员带来了压力,也给一些新入职年轻人员带来了挑战。
如果说现代技能可以通过岗位学习来弥补和提高,那么专业水平只能通过以后的工作岗位调整或新招来改革。总之,现在专业化不仅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也适用于高校管理者。在排除其他主观因素的情况下,专业人员通常比非专业人员更容易适应特定的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