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晓
《蜀山晚云》 尹晓林/作
《蜀中秋景》 尹晓林/作
仿佛是随意的一点、一涂、一勾,那墨点、墨线、墨块就不再是墨点、墨线、墨块,而是一座座山、一片片树、一条条路,是天,是地,是空气和流云,是日照和微风,是天地间的苍茫和辽阔,是房屋里的安逸和温情,是画家内心与物象的共鸣,是观者感受到的祥和与宁静。
尹晓林,擅长花鸟,酷爱山水。他的作品,“墨当色使,色当墨用”,秉承着这样的绘画理念进行创作,使得画面简洁而不简单,形象又富有表现力,且具有唯美的特质,给人宁静祥和的审美意趣和无尽的精神享受。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就是尹晓林的《清远》,时而浓、时而淡的几团墨,或舒展、或稍折一些的莲叶,有正面的,有侧面的,有近处的,也有远一点的。几笔淡红色的墨,加上几个淡黄色的小点,就是盛开的莲花了;轻轻两个侧笔,就是正要绽放自己的莲苞了;而隐隐约约的一个圈内几个小小的墨点,就是莲蓬了。
看似寥寥数笔,随意而为,却在似与不似之间呈现出莲枝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概括出莲花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抽象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的本色。那莲之清远的香味、意味、韵味尽显笔底,让人犹如闻到了莲的淡淡幽香,随之耳聪目明,整个大脑都清亮了起来,被感染着、感动着,且心生向往。没有对莲的盲目臆造,也没有特意美化,而是从实实在在的莲的形态中感悟到它的情状,体现着它的精神,从莲这个具象中提炼出它的个性,融入它抽象的物语,形神兼备,让它有了灵魂,有了诗意,清明、高深、幽远了起来,从而具有鲜明、浓郁的视觉愉悦感,给人更多思想遨游的空间,达到客观物象灵性与主观心境情感浑然融映的至高意象境界。
无疑,尹晓林是一个心怀天地且极具情怀的人,他不只精通花鸟画,对山水画也很擅长。特别是蜀中大地那些崇山峻岭、空谷丘壑、树木林海、云雾溪流,都给予了他启发和灵感,他徜徉于此,感悟于此,把这些启发和灵感经过提炼和浓缩,删繁就简,加之自己的激情,不由自主地表达于笔端,展现于宣纸,成为别具一格的画面。
尹晓林的作品《蜀山晚云》,把蜀山之上仙云缭绕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舒适、惬意、通透的感觉,可以让人尽忘世俗,心中只有这些山川、云雾,以及这些景带给人的超乎自然的美感。
近处山峰连绵起伏,一些苍翠的树木零零星星地散落于群山之上。在群山的一块平地,俨然是一处房舍,让人不禁疑惑:难道这里也住着人家?细看,两个山体间似乎有一座独木桥,而那位背着包、拄着杖的貌似老者的人,正从独木桥上通过。那么,他大约就是要回家了吧?他是漂泊半生,看惯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后,蓦然想要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故土,还是只出去走了走亲戚,然后执意要回到那个虽寒酸但也温暖的家?是住不惯儿子在大都市的高楼大厦,而一心回来的,还是出远门去看望了一下他多年的朋友,此刻满意而归?那处房屋可能就是他的居所,他难以割舍的地方了吧?这时,忽然给人一种希望,一种难舍的情愫,一种对家的怀恋。
而这里的山、树、房、人,都被蜀山上傍晚的云雾环绕着、掩映着,轮廓时隐时现。特别是山腰之下,根本看不到什么,但又给人一种遐想、一种向往。远处的群峰也被这些烟云围绕,只有山顶上才可以看到山的模样。在这样的云山雾海里,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仙气,那么悠然和飘逸。
画面上仿佛只有随手的笔墨、任意的线条,浓淡相宜,干湿相生,墨色酣畅淋漓,好似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那些自然中的神圣元素已经与画家的心灵相融相摩,山已不是山,树已不是树,房和人等也都不是他们的原本,而已经融为画家对自然的通透感知和内心对生活、对生命的独特领悟。
尹晓林的画,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他秉承的是“墨当色使,色当墨用”的绘画理念,“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他在与自然对话,让人从自然中体悟幽远、深长的意境和超越自然的宁静祥和。他的笔墨飘逸而不狂乱、沉稳而不呆滞,他作品的深层内涵是他心绪的昭示和情感的抒发,辉映着深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