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日本古典文学对陶渊明诗的接受—以《怀风藻》和《万叶集》为例

  • 作者: 名家名作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3263
  • 胡桂涓

    一、前言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诗人、学者互相学习,促进了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多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从成书于奈良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与和歌总集《万叶集》中可见唐朝甚至更早期中国文学的影响,其中不少作品都对陶诗进行了模仿或改造。本文以《怀风藻》和《万叶集》中与陶渊明有关的诗句为研究对象,拟从中日文学交流史的视角考察其创作过程,探究日本歌者在素材选取、情景塑造、主题模仿、词汇引用、文化改造、诗语创造、价值取舍等方面受陶诗的影响过程,进而挖掘其对陶诗的受容规律,了解中华文化对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的影响。

    二、陶渊明作品在日传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史料记载,《论语》《史记》等中国文献典籍早在公元3世纪就已传入日本。日本自公元630年向唐朝派遣大批使者,于公元894年废止,在这264年间,遣唐使、留学僧、留学生等留学人员购买、手抄或接受唐人赠送的文献典籍并带回日本,如遣唐使曾抄写《白氏文集》并带回日本,池田龟鉴的研究表明《枕草子》一书的命名便来源于白诗的“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鉴真把大批佛教经典带回日本,还有使者重金购求张文成的书籍。据日本藤原佐世所编《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到公元9世纪末,传入日本的汉文书籍已达1579部,16 000多卷。正如曹汾所说:“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在唐代结下了不解之缘。”葛继勇认为在日本整个遣唐使的历史时期中,与唐朝同期的奈良时代(710—794)是唐代长安文化被吸收、引进并充分利用的最突出时代,此时各种仿制品应运而生。

      沈德潜曾评价陶诗:“胸有元气,自然流出,稍有痕迹便消失之。”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陶渊明多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事,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而“诗贵平淡”恰好是日本汉诗的基本审美标准。当代日本著名汉学家大矢根文次郎指出,陶渊明的作品自古代传入日本直至今日,其影响虽然时有消长,但各个时期的诗人、文人和画家,都为其恬淡高洁的品格所倾倒,怀着无限的思慕接受其诗文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渗透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有学者认为,奈良时代日本诗人对陶公的学习多停留在形式摹仿。经调查发现,平安朝的日本诗人淡海真人福良满、嵯峨天皇、纪齐名、大江匡房的诗中分别出现了“五柳”“东篱”“陶令”“彭泽”“三径”“陶潜”等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江户时期以后,人见壹、释月性、源光囹等汉诗人学习、摹仿陶诗的风格或创作技巧,用汉诗来表达对陶渊明高尚情操的推崇,在这之后逐渐形成了和陶诗的高潮。

      陶诗平淡自然,符合日本汉诗人的审美,并且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有相似的人生价值观,因此《陶渊明集》于奈良时代东渡日本后,其诗作备受日本文人追捧。在此,本文以《怀风藻》和《万叶集》为中心探讨陶诗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

    三、《怀风藻》与陶渊明诗

    《怀风藻》成书于公元751年,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汉诗总集,相传编者是淡海三船,全书收录近江朝至奈良后期 (667—751)的作品120首。

      奈良时代,日本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朝廷官员和皇亲贵族在宫廷里举行宴会,作侍宴诗、应诏诗来赞颂天皇。《怀风藻》中就收录了不少侍宴、应诏之作,据统计,其中以“长屋王宅宴”为主题的诗就有17首。长屋王(675—729)《于宝宅宴新罗客(赋得烟字)》一诗的颈联“桂山余景下,菊浦落霞鲜”让人联想到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长屋王的诗句描绘了在夕阳西下的山脚送别新罗使者的景象,表达了长屋王与新罗使节的深厚情谊,体现出奈良时代是一个“极少保守的开放的时代”,在外交上谋求与新罗的友好关系。而陶渊明则描绘出在篱笆旁采菊,抬眼望见南山这一情景,不经意间心与山悠然相会,身外景物仿佛不在外界而在心中,蕴含了人生须还归本原之真谛。这两句诗中都有“山”“菊”的意象,呈现出的情景也如出一辙,但笔者认为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这或许是因为“菊”在中日两国的文化内涵不同。

      《红楼梦》中林黛玉《咏菊》诗云“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朱淑贞在《菊花》中歌颂道“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因此在中国,菊花象征着疏离权势、独善其身、孤洁隐逸。《日本书纪》记载,天武天皇十四年(685)九月壬子(九日)“天皇宴于旧宫安殿之庭。是日,皇太子以下至于忍壁皇子赐布各有差”,重阳节赏菊是必不可少的,可见菊花在685年之前就已传入日本。日本列岛自古以来多发海啸、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这使日本人形成了天然的无常观,秋季盛开的菊花正好可以寄托日本人忧郁寂寞的情绪。《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说:“菊花的露珠即是骚人的泪水。”因此在中国象征与世无争、孤芳自赏的菊花传入日本后经过本土化改造,可以用来代表日本人的哀愁情绪。正如徐习文所说:“日本文化在吸收一段时间的外来文化后,必然要求回到日本的固有文化,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怀风藻》中有些诗句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游吉野宫》中“柘媛接鱼通”一句意为捕鱼人与柘枝姬相恋,该句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情景有相似之处,《游吉野宫》中“一朝逢柘民”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偶遇桃源乡村民的情节相似。陶渊明对《怀风藻》的影响还体现在“桃源”一词,如《游吉野宫》中的“此地即方丈,谁说桃源宾”意为吉野宫就是仙境,谁还会提起去过桃源的宾客呢,强调吉野的美景胜过桃源乡,该句中的“桃源”就出自《桃花源记》,《游吉野川》中“河回桃源深”一句也引用了武陵人忽逢桃花源的典故。以上诗句或描绘了与《桃花源记》相似的情景,或直接引用了“桃源”一词,由于陶渊明塑造的“桃源”是一个井然有序、没有剥削的和谐社会,因此可以看出奈良时代上层社会对和谐安定生活的向往。

      另外,王晓平指出,《怀风藻》里《初春於左仆射长王宅宴》一诗中“芳舍尘思寂,拙场风响哗”的“拙”应该与陶诗中作为生活方式的“拙”有些许联系,陶渊明说自己的活法是“拙”,这是一种自嘲。因此该诗作者百济和麻吕用代表自嘲的“拙”字创造出了“拙场”这一新的诗语,来赞美长屋王诗宴的朴素。

      如上所述,长屋王在素材选取上对陶渊明的“山”“菊”意象进行了吸收,塑造了与陶诗相似的情景,但对“菊”背后隐藏的文化进行了改造。《怀风藻》中部分诗句还直接引用“桃源”一词,或据陶诗创造出了新的诗语。

    四、《万叶集》与陶渊明诗

    《万叶集》成书于8世纪中期,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总集,内容主要分为“杂歌”“挽歌”“相闻”“防人歌”等。该集中的歌者山上忆良曾作为遣唐使踏上唐土,“诸君,亟早日本还;大伴御津岸边松,望眼欲穿” (赵乐甡译)就是山上忆良在唐时怀念故乡之作。一般认为,日本最早接受陶诗的就是山上忆良,据记载,山上忆良于702年来唐,704年回国,在长安居住的两年间完全有可能接触到陶渊明的作品。

      山上忆良的《贫穷问答歌》(731年)是《万叶集》中为数不多描写下层人民真实生活的诗歌,再现了律令制国家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该诗歌由长歌和反歌组成,长歌部分包括贫者的问歌和答歌,其问段“无肴嚼黑盐,啜饮糟汤酒。咳声阵阵起,清涕如水流”塑造了一位贫病交加、饥肠辘辘、不知如何生存的老文士形象,答段“肩衣却无棉,褴褛海藻般。残破又短缺,零乱披两肩。蜷伏斗陋室,取藁铺泥地。足边卧妻小,父母横枕际”描写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农民与家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景。同样,陶渊明也有不少以咏贫为主题的诗,如《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咏贫士(其二)》:“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有会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这些都刻画出一位老文士的苦楚心酸,是陶渊明困窘生活的真实写照。除了主题相似,有学者指出《贫穷问答歌》还在词汇上对陶诗有所借鉴,如《贫穷问答歌》中的“取藁铺泥地”与陶渊明《咏贫士(其五)》中的“芻藁有常温”极为相似。

      在发扬现实主义精神方面,《贫穷问答歌》充分汲取了陶诗的营养,但笔者认为山上忆良程度更甚,如陶渊明在《自祭文》中咏叹:“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在《咏贫士(其七)》中写道:“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何以慰我怀 ,赖古多此贤。”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陶渊明辞官回乡后甘愿过农耕作诗的生活,体现了“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达观思想。而山上忆良的“天地虽广阔,于我窄狭何?日月纵明亮,胡独不照我”“身为男子汉,虚度此生;未留令名,万代传颂”表达了其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以及对世俗的执着,表现出更强烈的刺世精神和愤世嫉俗思想。

      山上忆良的友人大伴旅人受陶诗影响的可能性极大。大伴旅人在晚年经历了丧妻之痛,且当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虽身为中小贵族,但个人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他的十三首《赞酒歌》中“醉泣涕零”“极贵之物,非酒莫属”“不为英杰,宁为酒壶”“不饮酒者,细看如猿”“莫如饮酒,宽心消愁”“醉哭最乐”“醉泣心宽”等句说明大伴旅人希望借酒消愁,纵情享乐。《文选》编者昭明太子在《陶渊明集》序文中称陶渊明作品篇篇有酒,如《饮酒二十首并序》中的“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一觞聊独进,杯尽壶自倾”“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体现了陶渊明愿远离世俗,返朴归真。从这两位文人的饮酒诗中都能看出对道家自由思想的接受,大伴旅人推崇带有叛逆情绪的“醉泣”,风格偏颓废,而陶渊明经过几仕几隐后最终选择归隐田园,追求随遇而安的和谐中庸的生活方式。笔者认为从大伴旅人的《赞酒歌》中可以窥见一个欲与世俗斗争却身不由己,只能“醉泣”消愁的消极形象,陶渊明的饮酒诗在很大程度上少了反抗精神,更多地体现了泰然处之、顺应自然的人生观。

      由此可见,《万叶集》中部分诗歌很有可能受到陶诗的熏陶,它们在主题上一致,但表达出的人生观却有很大不同。

    五、结语

    从上述可见,《怀风藻》和《万叶集》的部分诗句中有陶渊明的影子。《怀风藻》仅在文化意象、诗语方面对陶诗有些许改造,而在素材选取、情景塑造、词汇引用上可以说是全盘模仿陶诗。《万叶集》中一些诗句与陶诗主题相似,但在价值取舍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创新,如山上忆良的刺世精神与陶渊明的遁世精神,大伴旅人的颓废享乐与陶渊明的泰然处之。显然,由于所处的文化圈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存在差异,日本文人对中国古典文学既有选择性的吸收,又有个性化的改造,从《怀风藻》到《万叶集》,日本文学从模仿逐渐走向创新。

      通过这两部日本文学典籍对陶诗的接受和改造来看,日本的国风文化是在吸收唐风文化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本土文化,即中华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胎。几千年来,中国古典诗文因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日本文人墨客模仿学习的对象,汉文学早已渗透到日本的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外友谊的不断增进,我们更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阔步走向世界。

      注释:

      ①本文出现的《万叶集》中的诗歌均为赵乐甡译。

      ②反歌:即短歌。附在长歌之后,对长歌进行补充或发挥。

      本文标题:日本古典文学对陶渊明诗的接受—以《怀风藻》和《万叶集》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63822.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