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第二十二条军规》与《儒林外史》的比较研究

  • 作者: 名家名作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3366
  • 徐珊姗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19世纪末形成以来,经历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及跨文化研究三大发展阶段,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可比性与研究方法。所谓可比性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与异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而在三大研究方法中,由美国学派提出的类同性平行研究“强调一种没有影响关系的比较,而这种比较指向的是一种共通的文学艺术规律,因而即便是无影响关系的文学作品,也存在一种平行研究的审美研究价值”。

      以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为例,两部作品从叙事结构到人物塑造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语言特色和作者态度上却有天壤之别。本文试以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二者进行“寻同”“比异”研究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其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

    一、寻同

    (一)叙事结构

    传统小说多根据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形成线性序列,情节间的展开具有缜密的内在逻辑。而《第二十二条军规》与《儒林外史》均一反传统,在略显混乱的表层结构下另有清晰主线。

      后现代主义怀疑所有的连续性,强调“形成一种充满错位式的、具有立体感的开放写作”,是以《第二十二条军规》采用碎片化的“反小说”叙事结构。全书42章,多以人物名字或外号作为章节标题,每章侧重写一个人物。提及每个事件时,只展露一部分,随着该事件的多次重复而露出更多细节。“完全打破了时空对情节的限制,过去、现在可以来回跳跃,平行推移”,章与章、段与段之间任意排列,没有逻辑性。甚至互换章节顺序也不影响阅读体验。但在表面混乱下有两条潜在主线串连各个人物及情节。第一条线索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在其影响或作用下发生。第二条线索是主人公约塞连的故事,他的时间线贯穿小说始终,全文主要根据他的现实、心理时间展开飞行大队的内部故事。

      《儒林外史》采用了缀段式的表层结构,由多个故事单元团块连缀而成。在一回或几回回目中着重刻画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的一件小事。又由这一小事引出另一故事的人物,环环相扣。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将小故事中的某些段落拼凑在一起,方可把握该人物较为完整的故事。如荀枚“因赃拿问”的结局就在主要写杜慎卿的第二十九回中由董书办道出。文中并无贯穿始终的人物或情节,故事间也无因果关系与时间关系,故结构略显松散。但其内在亦有两条鲜明主线将全文构成统一整体,即科举制与功名富贵。文中所有人物均置身于八股取士的科举背景之下,围绕功名富贵展开一系列故事。

    (二)主题思想

    两部作品都是社会激烈矛盾下的产物,突出了荒诞社会中,个人被压迫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异化,以此揭示社会的黑暗,批判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动荡,资本家疯狂敛财更是加剧了社会的混乱。个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关系被异化。《第二十二条军规》正诞生于这一时期。小说深刻揭露了“世界的混乱与疯狂”。其中最为集中地表现荒诞的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摆脱。这实际上象征了西方社会官僚机构的黑手,象征了笼罩在人们头顶永远无法摆脱的某种神秘的人为力量。作者正是以此来批判社会的荒诞黑暗。

      《儒林外史》中的社会亦是沉闷禁锢、黑暗混乱。小说的故事时间虽为明朝,但揭露的实为清朝科举制下的荒诞世界。其时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文人们的思想,加之文字狱盛行,稍有不慎便有牢狱之灾。是以文人为求功名富贵而埋首于八股文中,完全不考虑社会现实,以致做出许多荒唐可笑之事。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范母欢喜过度,痰涌而亡。小说以许多小故事展现了异化环境下文人们的性格扭曲、精神分裂,强烈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社会的破败凋敝、疯狂黑暗。

    (三)讽刺艺术

    面对黑暗、异化的社会现实,两位作家都以讽刺的艺术手法反映人物和情节的荒诞,体现出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给人以震撼。

      黑色幽默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喜剧。面对绝望恐怖、痛苦残忍的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以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此维护饱受摧残的尊严。《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喜剧手法描写悲剧内容,寓悲于喜,达到强烈的反讽效果。如战友斯诺登不幸中弹、濒临死亡时,约塞连却在观察他流出的肠子、胃,甚至研究其中午吃的番茄是否消化。血肉模糊的场面显得滑稽、无厘头。但在这种喜剧化的描写背后,潜藏的是无尽悲哀。

      《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生动描写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如老童生周进入贡院参观后扶号板大哭,满地打滚。在商人们答应捐监生后又破涕为笑,磕头谢恩。科举竟让其执迷疯狂至此。小说还通过写庄严场景中表现轻佻来进行讽刺,将崇高、庄严化为滑稽可笑。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时锣鼓喧天,街上排满官员仪仗,堂内缙绅云集,气氛庄严肃穆。而此时远处扶着栏杆看热闹的牙婆却拉开裤腰捉虱子,甚至往嘴里送。

    (四)人物塑造

    两部著作都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被异化力量侵蚀的形象与“反英雄”形象。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许多人物被异化力量侵蚀,狂热追求金钱与权力。米洛为谋求钱财,同时承担保桥和炸桥任务,并最终炸毁己方基地。而其行为竟得到上级卡斯卡特许可,因为他只关心能否上报纸、升官;布莱克因不满梅杰升职而发动荒唐虚伪的忠诚宣誓运动;军医太太为了巨额抚恤金承认丈夫丹尼卡的死亡,并与好友的丈夫们调情。《儒林外史》中人们渴望功名富贵。汤奉知县为出名升官,折磨死老师父;南昌太守王惠上任后疯狂敛财,民众怨声载道;八股文的迷信者马二先生对着御书楼顶礼膜拜;老秀才王玉辉盲从三纲五常,竟劝女殉夫。

      小说中也有看破社会本质,怀疑、抗议所见荒诞的“反英雄”,可惜他们往往不被世俗认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约塞连认清了所谓的爱国与战争后,放弃了信仰,努力挣扎、逃离。他的贪生怕死实际是对卡斯卡特上校、对永远无法挣脱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对荒诞异化社会的一种无奈悲凉的反抗。《儒林外史》中以作者自身为原型塑造的杜少卿被视作败家逆子。但实际是他看破了封建社会中八股取士制度的丑恶,放弃科举,不入仕途。仗义疏财后迁往南京,之后又修建泰伯祠。努力以一己之力弘扬正气,反抗腐朽衰败的世风。此外,虞育德、王冕、余特、庄绍光、迟衡山等人亦具有“反英雄”色彩。

    二、比异

    (一)语言特色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大量充斥着非逻辑性语言,用非正常、矛盾的语句描述情节,借以反映表面现象背后的真实。人物对话总是故意违反常态,运用重复循环的表达方式,甚至将不相干、矛盾对立的语句放在一起。约塞连就停飞的问题与军医的对话就是典型的非逻辑性循环论证,具有无穷无尽、循环往复的特征。任何解释、询问都始终在问题的关键之处原地踏步,所有的努力都毫无进展,徒劳无功。书中还有许多前后内容不一,自相矛盾的对话语言。如内特利“假如我们成功地被打败了,我们就一定会成功”的论点等。这些话语实际上都是诡辩式论断,自相矛盾、逻辑混乱、荒谬至极。

      《儒林外史》被誉为“白话文学的典范”。遣词造句上言简意赅、气韵生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神采飞扬、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将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颇有意趣。在凸显社会丑恶时,亦多以冷静严峻的笔调书写,尽量不带入个人的感情色彩,不影响读者的判断。此外,书中还大量使用了安徽地区的特色口语、俚语,如俗语“死知府不如一个活老鼠”,就生动道破了官场势利腐败之风,诙谐风趣,令人拍手叫绝。

    (二)作者态度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世界中,没有任何希望。一切都被第二十二条军规制约,皮亚诺扎岛的情况根本无法改变。人们无路可走,往往被异化力量侵蚀,成为荒诞的一部分。而约塞连在看清社会真面目后,深感无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全自身。遂放弃曾经的职业、信仰,努力躲避、逃离。全书给人厚重的压抑绝望之感。

      而吴敬梓在揭露、批判社会的同时,又于其间注入了理想的光辉。杜少卿看破科举、功名富贵后,仍仗义疏财,努力弘扬正气,反抗腐朽世风。沈琼枝被盐商骗婚后,从容淡定,机智应对,有勇有谋。后来甚至成为女进士,自尊自立,体现出个性解放意识。王冕出身微寒,孝顺父母,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却安贫乐道,坚守正义。在他们的身上希望尚存。故而甚至有研究认为《儒林外史》为匡世之作。

      本文标题:《第二十二条军规》与《儒林外史》的比较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6382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