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遵义市红花岗区第十一幼儿园,贵州遵义 563099)
0 引言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从“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经过十几年循序渐进的调整,生育孩子的权利正逐步回归家庭。在2016年1月开始,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每对夫妇都可养育二孩。但是随着全面二孩的政策开放以来,伴着的是各方面的影响和压力。其中,我国学前教育受到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比如幼儿园的数量与幼儿教师缺乏的压力、幼儿园老师与多孩家长沟通的问题、儿童在学前教育上的“入园难”“入园贵”,父母的抚养压力各方面。在此情况下,除了对幼儿园总体供应不足等问题,家园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在对待一孩跟二孩的教育方式肯定有所差别,而这个时候,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做好对幼儿的引导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针对全面二孩的研究,有利于未来三孩政策的实施。1 幼儿对二孩的态度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在许多独生孩子的眼里,父母的爱是一切。在二胎政策实施以后,许多的父母都愿意并生养二孩,而对于长大的孩子来说,就觉得被弟弟或者妹妹抢走了爸爸妈妈的爱,如果父母没有很好的指引孩子,孩子也没有做好当哥哥姐姐的准备,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严重到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幼儿对于二孩的出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有的是慢慢的积累的情绪,有的孩子则是故意做违反纪律的事以引起别人的关注。20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Ca-plan最早提出的危机理论认为:“同胞出生是家庭长子女面临的压力事件,同胞的降生威胁到自己与父母原本的亲密关系,这种感觉让家庭长子女处于压力之中,可能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幼儿得不到相应的支持,会出现一系列适应问题。”还有研究发现,二孩家长对长子女的关注度减少了,或者说是由于老二小,中国式家长都会说:“弟弟(妹妹)还小,你就不能让着他(她)吗?”“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等语言,家长高估了老大的发展能力,殊不知这些言语会极大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2 家长对生养多孩的态度
在二孩政策开放后,家长对于是否生二孩这个问题持不同意见。从老一辈人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孩子越多越好,喜欢热闹;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说,想到的首先是经济情况,抚养孩子的成本,其次才会考虑要不要二孩;从女性的角度来说,生育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基本能力,生二孩取决于女性的生育意愿,还会影响到就业问题。不同的角度对二孩的态度不同,意见各一。在安顺市第一幼儿园,我们了解到家长对待二孩的态度意见各异,一类是敷衍的态度,一类是积极乐观希望二胎到来的态度,还有一类则是害怕和逃避的态度。“在二孩政策落实到背景下,虽然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对养育问题引起了关注,但是大多数父母仍然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中,所以更应该在今后的养育过程中积极调整教育方案,让孩子在更为平等的环境下得到进步和发展。”生育观念的不同影响着作为父母的决策和计划,人们对生育现象的认知、生育价值的看法都起着决定性因素,影响着家长对二孩的态度和养育方式。3 全面二孩下家园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家园合作之前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引发了更多问题。首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当一个家庭中,父母没有做好一胎幼儿的心理辅导工作,这时候,一胎幼儿会对二孩的到来产生抵制情绪,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关注,而有的幼儿便会在幼儿园中用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被满足,来引起别人的关注。有的幼儿会过分表现,为了表达出自己心中的不满。但是这样就影响了幼儿自身的发展,甚至还会引起与其他幼儿的矛盾,从中也影响了幼儿的同伴关系。其次,加重了幼儿教师的工作及压力;“我国学前教育的水平普遍低下,幼儿教师的师资仅停在本科及以下,而其中,中职与大专占比重为数据的一半,本科及以上的师资水平极少,这导致了幼儿教师的质量不够优化,自然沟通技巧也得不到更好的深化。”学历普遍不高,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会降低,影响工作性质和水平。家长对于二孩,因为有了一孩的实践,所以对二孩照顾和教育更为细致和用心,对已经入园的一孩幼儿不上心。这就加重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影响了家园合作的效率。这个学期幼儿园举办了一个“体育节”,其中我所在的大班班级就有亲子活动的部分,目的是为了锻炼幼儿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合作。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家园合作的情况并不理想,家长迟到,让孩子心里一直着急,产生了不好的情绪,不准时的家长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其中,在幼儿园举办活动之前,教师也未能与家长很好的沟通去解释这次活动的重要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原因不能到校面对面沟通,导致幼儿教师与家长出现各种沟通问题。虽然说形式多样,但是幼儿教师与家长只有在正确的时间运用正确的方式沟通,沟通才有效果,否则沟通会变成走过场,表面化,起不到任何作用。”最后,家长与教师对自己的定位没有理解透彻。家长对幼儿园举办的活动出现应付的态度,家园合作的意识性不强,对家园合作相关的活动积极性降低甚至敷衍了事,把责任丢给幼儿教师,觉得幼儿园就应该照顾孩子的所有,这也说明在日常幼儿园工作中,教师未能很好的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