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胤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1868 年,1936 年逝世,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政治家,著有长篇小说《母亲》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作品,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列宁称高尔基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不是普通的人物传记,而是经过一定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自传体三部曲中的阿廖沙生活在19 世纪末的俄国,这是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也是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探讨了主人公阿廖沙从一个苦难的孩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新人的历程,主要围绕“我的大学”阶段促进阿廖沙成长进步的重要因素展开。
一、生活的苦难培养了阿廖沙的反抗精神
(一)家庭的苦难让阿廖沙憎恨人性的丑恶
阿廖沙与外祖父家的联系贯穿三部曲。主人公阿廖沙三岁时,父亲因患霍乱去世,办完丧事后,母亲带着他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在《我的大学》中,外祖母去世,带走了这个苦难家庭中最慈爱的人。外祖父是一个开染坊的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的家业已经开始衰落。家庭中的人虚伪冷漠,两个舅舅正闹分家,而外祖父则想把面临破产的家业维持下去,家人常常因此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阿廖沙不喜欢外祖父,感觉外祖父眼中充满敌意,在这里,阿廖沙经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外祖父全面破产后,脾气愈发专横暴躁、冷漠自私,家庭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人性的丑恶在家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阿廖沙的心中,爱的情感渐渐被恨意所代替。阿廖沙读完三年级后母亲去世,他埋葬了母亲,便离开了这个苦难的家庭。(二)黑暗社会的压迫促使阿廖沙开始反抗
十一岁的阿廖沙离开苦难的家庭,走向社会,开始体验在社会中独立谋生的艰辛。他先在鞋店当学徒,又到制图员家里当仆人,后来在轮船厨房干杂活,在圣像作坊当学徒,在建筑工地干活。十六岁时,阿廖沙为了上大学来到喀山,在同学家寄宿,到码头、面包房、杂货店等地打工。他目睹小市民的自私、放纵、丑恶,令他触目惊心。阿廖沙受尽欺凌侮辱,甚至被毒打陷害,饱尝人间悲苦。他受够了黑暗社会的压迫,开始反抗。1.立志改变黑暗的社会
《在人间》里的阿廖沙已经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而《我的大学》中,阿廖沙对社会的阴暗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阿廖沙的第一所大学是伏尔加河码头和“马鲁索夫卡”大杂院,在这里生活着“受尽折磨而失掉人形”的人,有聪明的职业小偷,有小歌剧班的歌女,有患肺病的神学院大学生,有酒意昏迷的妓女。底层的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不择手段。一个外号叫“红毛马”的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忍饥挨饿受冻,破烂衣服——人应该这样活法儿吗?这种生活人能学到什么?这“烟花柳巷”就是一所大学,同伴们从这所大学里获得了丑恶的但却真实得可怖的知识。这个时期的俄国社会笼罩在黑暗统治中,社会底层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自甘堕落。阿廖沙认清了社会的黑暗,看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被黑暗的社会愚弄,对人生失去了控制,阿廖沙非常同情他们,决定做些什么来反抗,改变悲惨的现状。
2.质疑和否定上帝
《在人间》中的阿廖沙已经开始质疑上帝。阿廖沙在圣像室当学徒,这里环境恶劣,完全没有神圣庄严的气氛,一切都令人感到压抑、拥挤而闷热。工匠们抽着劣等的烟草,地板缝里腐化的尘埃散发恶臭。这里十分阴暗,连冬天淡淡的阳光都不愿透进作坊里。到了周末,这里更是乌烟瘴气:人们喝酒、跳舞、打情骂俏。被压迫剥削的圣像画师们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逐渐对上帝产生了质疑:“我们该信仰谁?”“上帝在哪里?”“谁是上帝?”这些问题同样一直困扰着阿廖沙。“上帝不是全知全能的,也不是慈悲的,上帝干脆就不存在!”阿廖沙与圣像画师们有着同样的想法,这些质疑正是俄国贫苦民众的心声。
《我的大学》中,阿廖沙看到更多的人开始质疑和否定上帝,他深受这些人的影响。克罗托甫尼柯夫工厂的钳工亚柯夫强烈地反对上帝,一门心思要消灭上帝,讥讽神父,一副叛逆者的形象。“就是这个上帝,我恨他。他让我崇拜了二十年,我谨小慎微、担惊受怕、缩手缩脚地度日,因为上帝说凡事不可辩驳,一切由上帝作主,到头来呢,我一无所获,我活得痛苦、压抑、没有自由。当我熟读了《圣经》,我才恍然大悟,这套把戏全是凭空捏造,骗人的。”连老警察都说,福音书和现实生活相去遥遥,生活有它自个儿的轨道。革命者鲁伯佐夫对阿廖沙说,上帝、沙皇都不是好东西。但是要反对上帝和沙皇,老百姓们也得自省一下,改变自己卑琐的生活,这是唯一的出路。对上帝的质疑与否定,正是阿廖沙思想进一步觉醒的表现,也是俄罗斯人民思想觉醒的表现。
二、书籍帮助阿廖沙迅速成长
《在人间》里的阿廖沙在轮船上干杂活时遇到了他的第一个老师斯穆雷,他引导阿廖沙走进了书的海洋。在船上阿廖沙受尽欺侮虐待,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而轮船上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就是这丑恶环境中的“光明使者”。斯穆雷告诉他:人要变得聪明,必须读正经的书,人没有学问就是一头牛。斯穆雷经常让阿廖沙读书给他听,强制他念书,不知不觉阿廖沙喜欢上了读书,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在《我的大学》中,书籍更是极大地促进了阿廖沙的成长和进步。书籍帮助阿廖沙认清社会的黑暗,接受进步思想,使他对社会的弊端拥有免疫力。(一)书籍帮助阿廖沙认清社会的黑暗
尽管生活艰辛,但阿廖沙爱读书的好习惯却一直保持着。《我的大学》中阿廖沙在书店橱窗里看见一本题为《警世箴言》的书,他很想读这本书,便向一个神学院大学生去借,却遭到了神学院大学生的嘲讽。他粗鲁的训教伤害了阿廖沙。阿廖沙下决心一定要买到这本书,他也真的做到了。这是阿廖沙买的第一本像回事儿的书,一直很珍惜地保存着。除此之外,阿廖沙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一本他能接触到的书籍。通过读书,阿廖沙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他和老警察聊《新约》福音书,里面描写的穷人很幸福,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一位托尔斯泰主义者和阿廖沙聊博爱,阿廖沙认为从书本中看到的以及从周围进步人士那里获得的,和真正的现实生活截然不同。书中是关于人类友好、仁爱的教育,现实却是为了一点个人利益而头破血流的战争,黑暗的现实生活让阿廖沙感到窒息而无望,所谓的博爱、仁慈,只是一些漂亮话而已。书中描绘的理想世界鲜明地映衬出了现实生活的黑暗与不公。(二)书籍带给阿廖沙进步思想
阿廖沙刚来喀山时借住在叶甫里诺夫家里,这期间经历了很多苦难,但阿廖沙坚持读书,并且看了不少好书,书中所描写的某种不太清晰但十分美好的前景告诉阿廖沙,应追求比眼前更有价值的东西。《我的大学》中阿廖沙接触到革命思想,读了一些进步书籍。在杰连科夫的杂货铺里,他接触到很多书,比如拉甫洛夫的《历史信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彼消列夫的文论集《饥饿王》《阴谋的把戏》;还听过进步人士讲解《我们的分歧》一书。有革命者给阿廖沙《巨兽》《皇帝》两本书,并对阿廖沙说,这些书很有价值,从书中可以了解到什么是国家。受进步学生和革命者的影响,阿廖沙不断阅读革命著作,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读书,他的心中埋下了向往光明的革命种子。他常常想:崇高理想不允许我悖离光明大道,这与我读的书有关。书籍让阿廖沙学习到了先进思想,并且改变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让他崇尚光明与正义,变得更加积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