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艳艳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
0 引言
近几年,课程思政不知不觉已成为高校中的高频词汇,它如同春风,拂过高等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并阐述了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基本要求及实施策略等内容。高校的核心和目标是培育人才,因此为了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在高校中的改革和实施成为必然。在高校中,学生主要的课业任务是专业课,因此要在高校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专业课的课堂就成为推进课程思政的重中之重。各专业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将思政元素有机地浸润到课堂的教学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外国建筑史》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对学生建筑设计能力、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及建筑师执业精神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因此,在《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十分必要。
1 《外国建筑史》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的途径和策略
1.1 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政”建设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古人韩愈曾在《师说》中的阐述。对学生而言,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教师和课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因此,要在高校中掀起课程思政改革的浪潮,教师便是这潮流的“弄潮儿”。教师要充分做好自身的“思政”建设,从根本上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从自身做起。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站位,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明确育人目标,努力将课程思政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加强教师之间关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培训、学习和交流,共同促进课程思政改革。
作为《外国建筑史》课程的主讲教师,针对本课程的内容及课程特点,因课制宜,推动课程思政在《外国建筑史》课堂中的建设与融合。《外国建筑史》课程主要讲述的是我国外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脉络和主要成就,西方建筑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以及主要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技术及城市建设的形成与变化的特点和原因。由此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整理挖掘思政元素,重新梳理结构体系及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大纲,制定新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更新课程评价机制等,逐步有序地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于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和滋养。
1.2 解读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外国建筑史》课程涉及西方建筑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建筑是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每个阶段呈现的建筑风格、建筑技艺、建筑特征都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因此,在学习每一个新的建筑风格或者建筑流派时,必须先要对其发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进行解读和分析,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出现这种建筑风格和特征的时代源头,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在解读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时,巧妙地结合相关知识点引出与我国有关的社会、建筑历史文化等,通过分析、对比,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切实实现育人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西方新旧建筑进入更替时期时,复古思潮在欧洲及美国盛行,流行于英国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英国皇家布莱顿别墅,其内部采用传统中国风格的装饰元素。以及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许多模仿中国传统风格的古典建筑及园林。由此引申出17-18世纪席卷欧洲长达数百年的“中国热”浪潮。在这股浪潮中,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并且深深影响欧洲文明的发展。一系列启蒙运动的先驱们称颂中国文明,中国的儒家文化、艺术、技术、瓷器、丝绸、服装、茶叶、建筑、园林等等在18世纪的欧洲成为争相膜拜追捧的对象,也成为欧洲一时的新风尚。丘园,英国著名的中式园林之一,其风格模仿中国古典园林,水、山、石、桥、亭、塔等景观元素一应有之。同样,在德国也有很多著名的模仿中国园林风格和建筑的实例,著名的德国“无忧宫”中的中国茶亭便是其中之一。从这场“中国热”时期的欧洲社会、文化背景的解读和拓展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强大的影响力,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