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娜 程 鸣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是践行陕西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能有效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和树立陕西省的国际形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工作是文化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外宣翻译作品是国际受众了解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和媒介。因此,研究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及对外传播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陕西省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纷繁、特色鲜明,长期以来,陕西省一直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近年来,陕西省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建立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传承人,积极建立了有效的传承机制,已建立起世界、国家、省、市、县多级非遗名录体系,陕西非遗项目门类多达几十种,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国家级74项,省、市及县级几千项。二、陕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及问题
(一)非遗文化外宣翻译材料严重匮乏,非遗翻译专业人才短缺
虽然陕西省建立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以及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资料及出版物的英文版匮乏且译文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陕西文化更深刻地“走出去”,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近年来,陕西各地一直在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力度,每年各地各级政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让非遗走进更多家庭,让更多老百姓了解古老而鲜活的非遗文化,但是外宣工作多面向当地居民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游客,外宣资料鲜有英译或其他语言的版本,外宣力度和维度明显不够。优秀的外宣翻译工作需要由具备较强外译能力的人才来完成。陕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分散在陕西各区县,传承人无论是年龄还是学历都不具备学习外语的条件。陕西专门的翻译服务人才大多对非遗文化了解得不深入,陕西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少涉及本地民俗文化的翻译培训,从而导致专门的非遗翻译人才匮乏。(二)非遗文化对外宣传材料英译质量不高
1.外宣文本中的文化专有项没有得到恰当的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受众可能会对非遗文化产生误解,无法理解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含义,更无法感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民族文化与当地特色。
例1.许多外宣文本中将“西安鼓乐”译为Xi’an Drum Music,这样翻译会让国外读者认为“西安鼓乐”是一种以鼓为主要乐器的音乐。事实上,西安鼓乐是一种由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混合演奏的大型乐种。
2.外宣文本对非遗的介绍不深入,停留在表面
虽然陕西省非遗文化独特,但是目前非遗外译的方法过于浅显,未能把陕西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表现出来,国外受众对非遗项目仅仅形成了表层印象,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陕西省非遗项目。
例2.在一篇介绍秦腔的外宣文章中写道:“Performing skills in Shaanxi Opera include blowing fire,changing face,whipping sweep lamp flower,beating a bowl,ceiling a lamp, blowing face ash and playing with prop teeth. ”
从陕西人的角度可能会将这句话翻译为“秦腔中的表演技巧包括吹火、变脸、鞭扫灯花、打碗、顶灯、吹面灰和牙技”。但是国外受众并没有身处中华文化环境中,他们只能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表层体验,甚至有些人在看到这段话时一头雾水。
3.外宣文本中存在翻译混乱现象
外宣翻译人员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够透彻,加之翻译软件的不专业性,导致外宣文本中出现了许多翻译混乱和误解原意的现象。
4.陕西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主题分散
陕西国家级非遗项目纷繁多样,以往的非遗项目未按照陕西非遗的主题进行系统性的外译,而且对单一的非遗项目也未能进行深度解析,使国际受众只是粗略地、零星地了解了一些陕西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名称,外宣人员未能真正体会并贯彻执行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
(三)国际社会对陕西非遗文化的忽视
无论是各种语料库、数据库还是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国际主流媒体对陕西非遗文化的关注度都比较低,这一方面反映出国际受众对陕西非遗的需求小,另一方面说明国际社会对陕西本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不足,甚至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存在偏见和歧视,负面报道频频出现。目前,陕西国家级非遗的对外传播不但要加强并提升非遗项目的外宣翻译质量,更要形成国际受众对陕西文化的认同,充分展示陕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三、传播学视角下的陕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路径研究
陕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包含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技艺及民俗活动等多种形式。作为一种传播行为,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必须遵循传播学规律。1948年,美国传播学理论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信息传播过程中著名的“5W” 模式,即传播主体who,传播内容says what,传播途径in which channel,传播受众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后来,美国学者理查德·布雷多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what environment(传播环境)与what aim(传播动机)两要素,构建了“7W”传播过程及传播要素。这个传播学的“7W” 模式与地方文化外宣翻译的关系极其密切,本文把具有代表性且受众较广的陕西国家级非遗项目外宣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7W” 传播模式的陕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路径研究。(一)明确传播动机
陕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的目的是在国际环境中传播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面和影响力,促使更多人尤其是全世界的年轻人知晓、喜欢并钟情于陕西非遗,从而对内能够让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得到保护并传承下去,对外能够提升陕西省的文化自信,加强非遗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并且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推动世界文化和谐发展,进而树立良好的陕西省国际形象。(二)加大传播主体的主导作用
传播主体是文化传播活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对整个传播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传播主体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甄别、加工和处理,确保传播信息的权威性和科学性。陕西省非遗传播主体一直以来以政府机构及主流媒体为主导,近十年来,陕西省多次派非遗文化交流团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陕西省也开办了多个英文、双语视频节目,介绍陕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及美术类非遗项目,如陕西剪纸、西安鼓乐、凤翔泥塑、华县皮影戏等。陕西省文化旅游厅非遗保护中心建立了陕西省非遗数据库、陕西省非遗网;相关部门还建立了陕西省非遗陈列馆、西安市非遗博物馆以及举办了有关各种非遗美食、非遗手工技艺、非遗音乐、非遗美术作品的展览。但是相比于其他省市,传播主体对陕西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传播力度不强,而国内宣传的网站、图书或展览仅有非遗项目的汉语介绍,英文缺失,国外受众无法形成对陕西非遗项目的深入体验,无法全面了解陕西省非遗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在此过程中,国家或地方可以组建由翻译者、非遗研究专家、非遗继承人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尽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准确恰当的翻译,并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让外国受众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外宣发展的初步阶段,传播者可选择不同种类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比如秦腔、眉户曲子戏、同州梆子、华阴老腔等传统戏剧,在此基础上,传播者可优先选择秦腔这一更具代表性的戏剧进行传播。同时,传播过程中全面、系统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传播陕西文化的网站可以增加陕西省非物质文化传播专题板块,可通过图片、文字、短视频等方式,也可利用3D和VR技术让国外受众得到更立体的体验,以此避免传播内容单一、数量不足,信息碎片化、系统性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