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开放、合作、竞争是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主题词。5 月14 日,党中央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即“双循环格局”。当前随着国家贸易产业发展极为迅速,为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带来了创新驱动力。在此形势下,我国对外国际贸易的特点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表现为一系列新的特点。尤其是“双循环”格局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日渐频繁,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影响力愈发凸显。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地域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城乡发展不均衡,对外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体系还未捋顺,国际商贸流通效率和业态模式有待健全,内外循环还存在瓶颈。因此,围绕着未来国际贸易发展战略高地,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循环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形势。本文以“双循环”为视角,系统分析当前我国国际贸易现状,以此为契机,从多重角度提出提升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具体途径。1 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现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资源性或消耗性产品日渐弱化,传统国际贸易产业优势在消亡,进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国际贸易价值链的中下流,加之国际贸易公司应对全球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不足,导致对外贸易出现很多风险因素,从而使得国际贸易不均衡问题日渐凸显。其次,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无法打破。目前我国很多国际贸易行业或产品标准往往要比国际标准高,无形中出现了贸易壁垒。同时,国内很多贸易产业主要集中在服装、服务、农产品、电子产品等附加值产品,导致国际竞争力日渐降低,未能形成体系化的国际贸易标准,促使很多贸易公司的经济发展态势受阻,归根结底在于熟知本行业的国际贸易产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同时,很多国际贸易行业协会无法很好起到引导作用,导致无法从容应对技术壁垒,大部分国际贸易行业只是“名副其实”,长期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发挥行业标准和提供信息平台的作用,很多国际贸易产品根本不满足国际标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业态进入全球经济。2“双循环”大背景下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途径
2.1 坚定不移地走“双循环”贸易发展道路
一方面,在“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产业应切实降低能源性和消耗性产品的出口量,减少农产品、电子商品等附加值产品的进口依赖度,从宏观角度事实调控贸易顺差。很多学者认为走“双循环”贸易发展之路就是降低国际贸易的进口经济体量,同时对出口贸易加以约束。其实不然,必须要做到国际贸易进口和出口的均衡发展,动态调整国际贸易进出口顺差。此外,要积极转变国际贸易产业布局,加速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加速培育新兴产业模式,提升我国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指引,加速高端制造业、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过渡,动态调整国际贸易布局,积极推动中部、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国际贸易产业衔接度,进一步缩减东、中及西部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构建内部循环机制才能切实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另一方面,以“双循环”新格局为导向,深化国际贸易产业开放发展程度。首先,重点聚焦国内先进地区国际贸易产业化资源或者国际化产业资源,深化国际贸易新旧动能转化机制。切实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等低端产业的转型升级,由“中国”过渡到“国际智造”。与此同时,立足于我国国际贸易实际现状,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最大程度上摒弃传统的国际贸易产业模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技术产业,在此基础上,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尽可能保证“双循环”新格局战略能够切实指导实践。其次,全面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对外开放力度,进行创新改革,扩大开放范畴,有效促进开放资源的整合力度,促进国际贸易不同要素的联动效应,从而找到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和“双循环”新格局战略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