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瑞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当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渴求。在此形势下,群众舞蹈应运而生,愈发成为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热爱。群众舞蹈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增添了强劲的助力。同时,人们对群众舞蹈的形式与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群众舞蹈的创作也提上了日程。群众舞蹈受众广、群体庞大,很多文艺创作人员都对群众舞蹈的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群众舞蹈的意义
群众舞蹈代表的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具有大众性的文化特点,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一)人民群众的业余时间有了倾泻的渠道
在农村,人民群众经历白天的忙碌后,希望自己的身心得到释放,从而驱除一天的疲惫感。尤其在农活不太忙碌的时节,人民群众的业余时间比较多,他们渴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来打发时间和寂寞。而群众舞蹈喜庆热闹,简单易学,群众上手快,通过简易的动作就能够得到很大的精神满足,并且这种活动还能起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增进友谊的作用,因此他们都乐于参与。(二)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建设
群众舞蹈作为群体性活动,具有强大的融合性,不管参与者的身份、地位、财富等如何都可以参与其中,都可以得到无限的快乐,他们以舞者的身份参与,彼此是平等的。通过参与群众舞蹈,他们有了共同的话题,有着对群众舞蹈共同的热爱。在群众舞蹈中,他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也会因群众舞蹈而化解。因此,群众舞蹈非常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建设。(三)刺激了基层精神文明的发展
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能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当他们的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激发自身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必须符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发展的要求。群众舞蹈是一种自发的艺术形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快乐,极大地刺激了基层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二、群众舞蹈的创作策略
群众舞蹈必须接地气,如此才会拥有较强的亲和性,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令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使群众舞蹈既具有生活性又具有艺术性。(一)精心选择创作素材
1.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管是专业舞蹈还是群众舞蹈,都来自生活,两者具有共性。与专业舞蹈相比,群众舞蹈的生活性更强。当人们从观赏者的角度去欣赏群众舞蹈时,不难发现,几乎每个舞蹈动作都可以联想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是因为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作的,生活气息自然比较浓郁。作为文艺工作者,在创作群众舞蹈时,一定要结合群众的日常生活,如此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例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洗碗舞,就是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细节。这套洗碗舞动作简单易学,非常令人民群众喜爱。因此,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他们的生活为创作素材,汲取创作的灵感,唯有如此才能将舞蹈、群众与日常生活融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具有生活气息的舞蹈。无数次的艺术实践证明,唯有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形式才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
2.从人民群众生产活动中选择创作素材
在群众舞蹈中,人民群众是主体,他们是主要的表演者,同时也是群众舞蹈的创作者。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对农业生产的美好情感。虽然他们的舞蹈动作在专业舞者看来并不专业,甚至是太业余,但是这种来源于群众生产活动的舞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群众舞蹈动作洒脱,激情洋溢。作为文艺工作者在创作群众舞蹈时,一定要深入群众,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入手。例如,水稻舞就脱胎于人民群众忙碌于水稻种植、收割的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来源于群众熟悉的生产活动,具有天然的亲附性,生动形象,一出现就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这种舞蹈包含着人民群众对丰收的渴望,寄托着他们美好的情感。因此,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着手,深入他们的生活中,提炼出典型性的素材,这样的创作才会拥有生命力。
3.将既有的群众舞蹈进行创新
因为群众舞蹈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动作相对粗糙,和专业舞蹈相比,艺术观赏性较低,所以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对现有的群众舞蹈进行钻研,精心打磨舞蹈动作,提高其动作的观赏性,同时对其内容进行赋色,使其符合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从而提高其艺术层次。如此一来,群众舞蹈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会焕然一新。例如,源于民间的雨伞舞无论是动作还是内容,都流露着浊清之气。而改造之后的雨伞舞肢体动作更为优雅,观赏性极高,并且其表现出的艺术内容更显高雅,更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热爱。因此,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用心钻研,了解其艺术起源,对其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深研细挖。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还要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避免过于阳春白雪,而脱离了艺术的生活根基。
(二)要勇于打破常规,不拘泥于形式
1.灵活使用舞蹈服饰和道具为了提高群众舞蹈的观赏性,服饰和道具便成了辅助手段。舞蹈的主题不同,所使用的服饰与道具也有所不同。在服饰与道具使用方面,文艺工作者要勇于打破常规,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增强艺术的表现力。例如,很多民间舞蹈采用了大红大绿的服饰,以强烈的色彩吸引围观者的注意,而且这些颜色喜庆而热烈。同时,道具的巧妙使用,会让舞蹈的表现力显著增强。例如,群众舞蹈踩高跷就采用了道具高跷。使用这种道具,无形中增高了舞者的高度,以出众的姿态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使用高跷具有一定的风险,舞者必须有高超的驾驭技巧。又如,舞蹈《荷塘月色》具有较强的民族色彩,搭配上宽大的裙裾,配上大朵的荷花,即便动作比较简单,但是有了这些道具之后,依然会产生理想的表演效果,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2.舞蹈动作要自然流畅
群众舞蹈虽然更多的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但是作为舞蹈,同样也需要具有观赏性,因此舞蹈动作必须自然流畅。群众舞蹈一般动作幅度比较大,形式简单,重复性的动作比较多。如果动作呆板,则难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群众舞蹈的动作还要富有对内容的表达,前后动作有较强的暗示性,这样的动作会更加流畅,如行云流水。只有动作之间做到前后呼应,既有上升性的激情动作,又有含蓄细腻的内涵动作,才能营造出抑扬顿挫、热烈而浓厚的表演氛围,才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3.舞蹈队形要富有变化性
群众舞蹈的主要特点就是动作简单,而且重复的动作比较多。如果不能有效克服这个问题,就容易让围观者产生审美疲劳,而且无法有效调动他们参与群众舞蹈的积极性。因此,群众舞蹈队形要富有变化性,群众在不同的队形里即使表演同样的动作,也会提高表演的观赏性。舞蹈的队形多种多样,有比较规则的队形,也有不规则的队形。表演者不时地变换方位,能起到很好的炫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