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 作者: 名家名作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192
  • 宋 虎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下,桃花只是一种顺应自然、适时开放的植物。但是在文人墨客的眼中,受到不同经历、不同心情的影响,桃花所代表的内容也各不相同。通过文学作品赋予桃花多重意象,既能够帮助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中国的文人墨客,因其丰富的美学内涵,可以在山水之间自由地联想、穿越,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经验。一花一草、一山一河,都充满了感情,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留下的宝贵遗产。

    一、古典诗词中桃花形象的含义

    (一)古典小说中运用桃花代表女性美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桃花盛开。这些桃花的花瓣很轻,鲜艳得就像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古人把女人的美貌比喻为“健康”“青春”“清秀”等。正如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描绘出一个青春年少的曼妙女子形象,她的面容就像是一朵盛开的桃花,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人面桃花”已经成为专门形容女性容貌的常用词汇,很多女孩子也纷纷利用桃花作为染料化妆,逐渐产生“桃花妆”,让女性的形象更加清新靓丽。

    (二)代表春意盎然、桃花流水的优美形象

    桃花色彩清新,流水潺潺,两者相辅相成,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仿佛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桃花流水鳜鱼肥”,把桃花和流水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从此“桃花流水”就为世人所知,桃花与溪水经常一起出现。除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之外,桃花流水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凡人无法企及的境界。邵雍在《二色桃》中写道:“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国倾城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二色桃是指一种桃树,它的花朵有白色和红色,一起开花。这首诗从视觉感官进行阐释,把桃花比喻为人,形象地刻画了双彩桃之美,整个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无限的喜爱。

    (三)“世外桃源”象征着与世隔绝的意境

    “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桃花意象所描绘的极美的世外桃源,是人类所向往的生活世界。桃花源仙境没有战乱,大家相安无事,都能过上平静的生活,这是每个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桃花源”在不同朝代的文人的观念中存在着差异,他们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赋予桃花源更多的内涵,由此,桃树文化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多,桃花源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远离尘世”的主题虽然没有变,但心态却从避世转向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一观点与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二、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的美学特点与寓意

    (一)展示春意盎然的故事之美,反映了男女的爱情和婚姻

    桃花在春天开花,最根本的象征意义就是“春”。初春的时候,桃花挂在树枝上,带着一丝淡淡的红晕,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宋代文人黄升的《重叠金·除日立春》一诗中有这样一句:“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诗歌中常以桃花来颂扬春天,宋代诗人陈亮的《采桑子》是这样写的:“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暄妍。”大家都知道“东风”是春天的标志,让桃花与东风同时出现,共同表达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桃花这一形象与爱情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春天里桃花盛开,是爱情来临的象征。《周礼·地官·媒氏》中有:“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春天被认为是爱情和婚姻的季节,在春天绽放的桃花渐渐成为美丽的陪衬。《诗经·桃夭》一书中描写了美丽女子的喜怒哀乐,在开头就提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此外,在古代文献中桃花常被用于表示恋爱对象,即美女,现在我们所说的“犯桃花”“桃花运”,都与男女之情、女人有关。当感情出现问题或者是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像是一朵落在地上的桃花,会让人心碎。

    (二)用艳丽的桃花刻画女性之美,描绘出各种女性形象

    《诗经·周南·桃夭》中这样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经过人们的广泛传颂,“桃”的形象也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作品开头用桃花的鲜艳来表现新娘肌肤雪白、美丽的意义。桃花色彩鲜艳、形态优美、香气浓郁,这种自然特征与美女有着共同之处,是特别自然、毫无违和感的。《诗经·周南·桃夭》一出,就有了桃花暗喻“美人”这一说法,于是文人们纷纷仿效。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桃花的故事。魏晋以后,文人对女子形象的描写更加细致,小说中也出现了“红粉妆”“桃腮”等相关词汇,而“桃”一词在妇女的姓名中也多见。后来,桃花一词也渐渐与妓女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讲究的是“自然”和“中庸”。桃花鲜艳、美丽,生性的特征使它渐渐与媚俗、不知节制等联系在一起。如宋代文人程棨在其《三柳轩杂识》一书中把桃花比作一位倚门而行为失节的娼妓。“桃花扇”作为妓女所用的扇子,也就成了妓女的代名词。而桃花,则是青楼之类的娱乐场所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和妓女联系在一起。

    (三)用桃花来表现个性的美感,刻画与众不同的宝贵人格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指桃李等树木悄然绽放,还有很多人在树旁休息、赏花、摘果。司马迁借此表扬了李广将军,他虽有突出的功绩,却没有沾沾自喜,“桃”一词也被赋予了谦虚等优良品质。宋代的王十朋,最喜欢的就是白色的桃花,他的《书院杂咏·千叶白桃》写道:“岂有夭桃艳,淡然群卉中。全身是清白,那肯媚春风。”在作者的眼中,白色的桃花没有红色桃花那么鲜艳,它在众多的花丛中绽放,没有讨好东风,象征着高贵、与众不同的个性。桃花的“自然特征”与“人性的某些特质”之间也有一定的冲突。

    (四)用“桃”祈求健康、吉祥,勾勒出一个完美的居住环境

    在古代,人们往往把祭祀地点选在桑园或桃林,因为桃树是一种很有宗教色彩的树木。每逢过年,人们都会用新的桃子代替旧时的福气,祈求健康、祥和。桃树的生长周期很短,但是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它往往是长寿的象征。在《西游记》中,蟠桃有一种可以让人永生的神奇功效,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家里有长辈过生日,就会把蛋糕做成“寿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桃树就是“仙树”,它的果实又被称为“仙桃”。唐代诗人陆龟蒙在作品《桃花坞》中共计以四个“愿”字将自己对远离社会、寻访仙境的渴盼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愿此为东风,吹起枝上春。愿此作流水,潜浮蕊中尘。愿此为好鸟,得栖花际邻。愿此作幽蝶,得随花下宾。”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以“桃”为形象,营造了一个超脱凡尘的世外桃源。晋代的陶渊明就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世外桃源,抒发了他甘愿隐居深山的情怀。陶渊明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世外桃源”,在表达对当时社会种种不合理的不满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后,“桃花源”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灵寄托之所,在人生低谷、人生事业不顺的时候,“桃花源”就成了他们短暂的安身立命之地。

    (五)桃树形象与道德人格的对比

    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桃花,例如唐寅将自己的居所取名为桃花庵,他有一首《桃花庵歌》,整首诗用了14个“花”字,在字里行间形成了一个花的世界。诗人在花丛中陶醉,借着桃花的意境,抒发了自己超然自在、不慕荣华的人格品质。除了鲜艳夺目的桃花之外,白桃花也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与认同。宋人王十朋最喜欢的就是这种颜色的桃花,他认为,白桃不似红桃那样娇艳,在万千花朵中安然生存,不愿奉承春风,代表着超然、纯洁、正直的高尚品质。桃花的花格所代表的个性也是矛盾的,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肯定,但也有反对的声音。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写道:“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中国古典文学中桃花、桃树等与其他植物、花卉相比较:没有梅花开得那么刚烈;不似四季常青的松柏,固守壮丽;不似兰清雅圣洁,飘逸俊芳;没有菊花傲然怒放,淡泊清华,好像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桃花那样,把人类的复杂、矛盾的情绪都集中起来。

    (六)桃意象与生命繁衍

    中国古代崇尚天人合一,万物皆有灵,桃源最早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之中。桃树易栽,子繁,叶茂花盛,故而古人以桃来祈求家族的繁衍生息。《诗经·桃夭》中,美丽的桃花盛开,伴随着幸福婚姻的开始。新娘嫁到夫家,为一家人带来和顺美满。桃花盛开之时,花团锦簇、生机盎然; 花落之后,果实丰盈,叶片无数,如同对新婚女子未来生活的祝福。当桃花开的时候,百花齐放,生机勃勃;花朵凋零,结满了硕大的果子,无数的叶子像是在祝福新娘子的一生。唐朝王建《宫词》中也有这样的见解:“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那些住在高墙深院里的宫女们看着那些红红火火的桃花,不免生出许多不快和埋怨,觉得自己也很想像桃树一样,开花结果。

    (七)桃花的形象和青春的消逝

    虽然桃花开的时候很美,但它的花期却很短,就像是一个人的青春,美丽而短暂。春秋时期,息妫风华绝代,先是为侯爷效力,后来被楚王抢走,羞于身事二夫,一头撞死。世人感念她的经历,认为她是桃花司的女神,也就是桃花夫人。红飞香碎,最令人心酸的莫过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了。《葬花吟》中,林黛玉这样写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将自己的悲惨身世和凄惨的命运,都写在了落花台上,寄托了她所有的悲伤,让人看了都会心酸。

    (八)祈求安宁长寿,点缀理想世界

    原始社会,祭祀场所不是桑树就是桃树,而桃树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古代神话夸父逐日中的夸父,为了追赶太阳最后渴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指桃林,这棵桃树是夸父族的象征,寓意着他们的祖先可以回归故土。战国时代,人们在桃树上雕刻了一尊神荼郁垒的塑像,叫作“桃人”,是为了驱鬼祈福,降妖除魔。每年春节,中国人都会用“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寓意着喜庆、安宁、祥和。桃花虽然寿命很短,但却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种长寿、祝寿的神物和象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桃》引《神农经》曰: 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食桃成仙、长生不老的传说在道教中广为流传。《西游记》里孙悟空偷吃蟠桃的故事是吴承恩一手创作出来的,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了。这一思想到今天还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在过生日的时候,寿桃就是人们的祝福。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桃子就是仙桃,而桃子则是人间的必备之物。唐朝陆龟蒙在《桃花坞》一书中,用四个“愿”来表达对人间的无限向往:“但愿这是一缕东风,吹动一枝春天。但愿这是一缕水流,潜浮在蕊中。但愿这是一只好鸟,能在花丛中栖息。但愿他是一只蝴蝶,能与他同在。”桃树意象营造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乐园和人间仙境。缥缈梦幻、遥不可及的“桃林”,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人间世界,表达了他的隐居之情。这里芳草芬芳,落英缤纷,金发披肩,喜气洋洋,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作家创造了一个桃花源,与真实的世界格格不入,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不满,渴望更好地生活。从此,桃花源成了中国士大夫的心灵之所,每当社会黑暗、人生迷茫之时,人们就进入桃花源寻找慰藉与解脱。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咏物诗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桃花因其象征意义的丰富而受到文人的青睐。不管是哪个朝代,什么样的环境,桃花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桃花从来没有变过,只是人的心情和环境的变化。桃花具有丰富的象征性意蕴,使我们的先贤们在充满想象力的海洋里畅游,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名篇。

      本文标题: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6559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