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振菲
一种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是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之下,经过长期的研究、打磨和传诵,最终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因此,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方面,而应当与当地的生活习俗、地理条件、人文条件、社会背景以及音乐形式等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分析,从而使音乐中的文化探究更具深度和广度。对鲁南民歌中的地域民俗文化进行探究,也应当遵循多元化的研究方向,将民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思想理念和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层次的探析,从而为现代化的音乐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鲁南民歌中的文化起源
(一)鲁南民歌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鲁南地区泛指山东省南部地区,占据着山东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优秀的鲁南人民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将风土民情、情感变化、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赋予相应的歌词和音调,创作出朗朗上口的民歌,并经过不断的传唱与时代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鲁南民歌文化。近年来,鲁南“五大调”作为鲁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虽然对鲁南“五大调”的音乐形式以及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但对于其文化内涵还需要更多的探究与阐释,这也正是本文要重点阐释的内容。通过分析鲁南民歌中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演变,探究鲁南民俗文化与地理位置、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进而对文化的传承做出反思,坚定文化传承在现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二)鲁南民歌中体现的地理环境
匈牙利音乐家贝拉·巴托克针对民族音乐指出:“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仅仅停留在音调上是不够的,要认识音乐所生存的环境,才可以获得全面的音乐滋养。”鲁南地区东临黄海,西靠微山湖,北依泰山南麓,南临苏北、皖北,境内水路交通便利,具备南北交融的地理优势,为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鲁南民俗文化的典型特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其既具备北方民歌的豪放与淳朴,又蕴含南方民歌的细腻与柔情,呈现出多元化的民歌色彩。中国民歌常以地名冠名,正是地理环境对民歌影响的具体表现,使歌曲一经传唱,其特定的地域背景和地方特色就会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因此,民歌的艺术之美与地理环境是统一存在的关系。(三)鲁南民歌中蕴含的人文艺术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古文化,而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都出生于山东,另外还有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献之、天文学家刘洪,以及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文学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等,皆是山东历史上的名人。浓厚的文化底蕴为鲁南民歌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鲁南文化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会贯通,在如此意蕴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滋养的鲁南地区,自然也会孕育出颇具历史深意的民俗文化。同时,随着鲁南民歌与传统文化的不断交融和相互影响,鲁南民歌的意蕴更加丰满,有灵有肉,逐步形成自成一派且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二、鲁南民歌的音乐形式与艺术特征
(一)鲁南民歌的音乐形式
鲁南民歌的音乐表现形式以鲁南“五大调”著称。鲁南“五大调”的结构比较复杂,并非普通的山东民歌小调,在相关资料的查阅中可以发现,鲁南地区的郯城当地人在思想上认定鲁南“五大调”是优于其他普通小调的,这种观念促使鲁南“五大调”成为当地最盛行的音乐表现形式。鲁南“五大调”通常以夹曲体、主插体、清板、带把等多种形式进行演唱,将市井文化、生活习俗、历史事件等编撰到民歌中,配以当地的方言语调,使其演唱方式更加大众化,增加了民歌传唱度的广泛性[1]。例如,在历史记载中,有着关于鲁南“五大调”的多种文艺活动的描述,在节日庆祝中,鲁南民歌被广泛应用于文娱活动中,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保障。鲁南“五大调”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坐唱和群唱。其中,坐唱的演唱形式与一般的曲艺演唱类似,演唱者与伴奏者围坐一桌,一人或两人演唱,以三弦伴奏为主,另配以二胡、柳琴等其他可进行任意搭配的乐器。而群唱相较于坐唱而言,表演人数较多,最多可十几个人同时表演,大家有序分布,一部分表演者手持乐器,一边伴奏一边演唱,其他表演者有的弹琴、有的吹笛子和箫、有的弹琵琶等。表演进入高潮阶段,还有人会即兴发挥,附和着节奏,敲起酒盅、杯子、碗碟,声音清脆动听,生动活跃,表现出别具一格的音乐之美。这样颇有市井文化气息的民歌表达方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参加表演的人越来越多,让渔民和农民也能广泛融入进来,人们通过具有家乡韵味的小调,通过典雅秀丽、情感细腻、辞藻考究的歌词,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宣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鲁南民歌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
(二)鲁南民歌的艺术特征
总体而言,民歌是一种有趣的方言艺术,因此才出现各种以地域冠名的民歌类型。鲁南民歌中的方言演唱方式具有当地特殊的语言和音调习惯,具体而言:首先,鲁南当地语言中的儿化韵相较于普通话而言运用得更多,有不改变原字韵辙的,如:“天儿、牛儿、水儿”等,还有少量改变韵辙的,如:“汤”发音为“塌儿”,“庄”发音为“抓儿”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音韵。鲁南民歌在现场演唱时,通常会对某些个性化的字做儿化音的唱腔处理,以加强音乐的地方风味特点和地域性的生活气息[2]。同时,鲁南民歌中对于鼻化音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在山东的方言声韵乃至中国的民间演唱艺术中,都有着自然的多元音鼻化现象。山东方言本身存在先天的润腔元素,使鲁南民歌中的鼻音表现出一种自然流露的状态,为当地民歌的演唱奠定了特殊的语言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此外,鲁南民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曲调艺术,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会对声调做一些偏高或上挑的细微处理,使民歌的旋律更加饱满,意味深长。由于每个地方的说话方式和音调高低转换不同,在民歌中表现出抑扬顿挫和高低起伏的艺术表演特征。喜悦时,曲调高亢;愤怒时,音调浑厚有力,不同的曲调表达出不同层次的情感和生活态度,从而使民歌表现出鲜明的情感色彩和极具地域音乐特色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