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聪明误》中典型人物形象分析

  • 作者: 参花(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406
  • 摘要:《聪明误》是俄国著名剧作家亚·谢·格里鲍耶托夫的一部不朽的喜剧作品。该作品以四角恋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刻画了真实、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19世纪莫斯科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矛盾。本文对格里鲍耶托夫的《聪明误》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剧中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格里鲍耶托夫 《聪明误》 人物形象

      亚·谢·格里鲍耶托夫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他的代表作品《聪明误》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戏剧,揭开了俄罗斯戏剧发展的新篇章,反映了俄国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对恰茨基的言行和周围人对他的态度的描写,将当时的社会矛盾呈现在观众面前。本文以剧中典型人物的形象为切入点,进一步揭示19世纪俄国社会的矛盾。

      一、《聪明误》内容简介

      《聪明误》(又译为《智慧的痛苦》)是格里鲍耶托夫的一部不朽的喜剧著作,是俄罗斯歌剧中杰出的作品。格里鲍耶托夫以两条线索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条是恰茨基、索菲亚、莫尔恰林、丽莎之间的爱情线,另一条是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社会矛盾线。

      《聪明误》的男主人公恰茨基是一个有才华的贵族青年,他自幼父母双亡,是父亲的好友法穆索夫将他抚养长大,恰茨基与法穆索夫的女儿索菲亚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后来,踌躇满志的恰茨基出国游学。三年后,他失意而归,却发现当年的恋人索菲亚爱上了她父亲的一个小秘书莫尔恰林,此人是一个虚情假意之人,他对索菲亚的感情都是假装出来的,对任何人都是一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模样。索菲亚对自己的归来没有任何的喜悦之情,甚至产生了厌倦,索菲亚尤其不喜欢他对莫尔恰林的讥讽言论。法穆索夫同样因为他的愤世嫉俗與“不合群”而极为不满。作者通过恰茨基的言行以及周围的人对恰茨基这个新兴的、进步的代表人物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即新与旧、进步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一)“疯子”恰茨基

      恰茨基是一个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有才华的贵族青年,连法穆索夫都说他“能写会译,聪明伶俐”。在外游学的这几年,恰茨基接受了更多进步思想的熏陶,更加崇尚自由,乐意为事业献身,对升官发财毫无兴趣。他是旧贵族思想的反抗者,是具有自由、进步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对待爱情的态度十分真诚,对幼时玩伴索菲亚的感情真挚而热烈,尽管出国游学三年,心中对她仍是念念不忘,回国之后也主动向索菲亚表明心迹。他心地善良,对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为他们的不幸生活而感到痛惜,并为之呐喊。他刚正不阿,无法无视身边一切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对上流社会的阿谀奉承、逢迎谄媚之风嗤之以鼻。他在跟法穆索夫的对话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秉公服务我高兴,阿谀奉承难遵命”。他热爱祖国,愿意为国家的事业而奋斗终生,同时热爱祖国的文化,鄙视当时上流社会的崇洋媚外以及对法国人的全盘模仿。他看不惯法穆索夫一味地追求官位的晋升,沉迷于官场游戏,也看不惯莫尔恰林卑躬屈膝、谨小慎微、溜须拍马的行径,并对他们的行为发出讽刺。

      然而这样一个积极进步的人与当时的莫斯科上流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他的青梅竹马女友索菲亚说他傲慢、嫉妒、毒辣,专会奚落别人,甚至还传言“恰茨基脑子有点那个”。那些对恰茨基不满的贵族也认为像恰茨基这样不合时宜的人是有问题的,谣言就这样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谣言传得越来越离谱,最后变成了“恰茨基疯了”。

      恰茨基其实是一个十二月党人的形象,他是一个率先觉醒的、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但是此时他的势力还是十分弱小的,还不足以与根深蒂固的旧势力抗衡,所以在与旧势力的对抗中以失败告终。但这次抗争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最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向旧势力敲响了警钟。

      (二)老贵族法穆索夫

      法穆索夫是一个莫斯科贵族的典型代表,他维护农奴制和旧的风俗习惯,害怕一切变革和新事物,同时他还仇视教育,认为学问是瘟疫。他一心只想升官发财,对地位高的官员阿谀谄媚,对地位低的人则是看都不看一眼。

      剧中借丽莎之口提到:“老爷是个老牌莫斯科,挑选女婿条件苛刻:要他勋章带子闪闪烁烁像银河,要不然,呸!癞蛤蟆休想吃天鹅!老实说,挂勋章的,浪吃浪用,钱财积不多;而他又要姑爷金满箱,银满箩,筵席,舞会,天天客满座。”他对于选女婿的标准很简单,只要有钱有权就行,并不管此人的人品、学识如何,这就足以看出他的庸俗不堪。

      作为一位机关首长,本应关爱人民、劳于职务,但他却秉持着“文件只要签上字就没我的事”的原则来处理公务。尽管这样,他也仍然稳居官位,这是因为他十分擅长阿谀奉承、巴结上司、讨巧卖乖。这也反映了当时官场制度的黑暗与腐朽。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任何优点,他也有善良的一面,在恰茨基的父母双亡后,承担起了抚养恰茨基的责任,对于恰茨基的归来也是发自内心地开心。他也将女儿索菲亚视为掌上明珠,操心她的未来和幸福,为她挑选合适的夫婿,只不过他对幸福的观念与索菲亚的不同。

      (三)天真烂漫的索菲亚

      索菲亚是剧中的女主角,但她的形象并不同于往常剧本中的女主角,她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但是她是一个很真实的人物,非常贴合现实。

      她纯洁、浪漫。在爱情上,她没有受到父亲的影响,并不是把权力和金钱作为衡量爱情的标准。在恰茨基(被索菲亚称为“童年的友谊”)离开后,与父亲的秘书莫尔恰林陷入热恋。莫尔恰林只是一个小小的秘书,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富裕的家庭,出身贵族的索菲亚能够选择他作为自己的恋人也可以看出索菲亚并不是一个追求物质富足的女孩子,她想要的只是一段无关家庭、无关金钱的纯粹恋爱。

      她有主见、有原则。在听到莫尔恰林与女仆丽莎的对话后,发现莫尔恰林并不是真心喜欢自己,只是为了奉迎父亲而假意与她交好。在看清莫尔恰林的虚伪嘴脸之后,毅然决然地将他赶走,不允许他再出现在自己面前。

      当然她作为法穆索夫的女儿,在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了上流贵族社会和父亲的影响。留学归来的恰茨基满口都是有关自由与进步思想的言论,对庸俗荒淫贵族生活的嘲讽,对莫尔恰林卑躬屈膝、阿谀谄媚的讽刺,惹得索菲亚不悦。但是这种不悦大都是因为恰茨基对她所爱之人的攻击,这一点并不同于她的父亲和其他贵族。她无法接受恰茨基对莫尔恰林的讽刺,认为他傲慢、妒忌,专会奚落别人,最后在别人面前说“恰茨基脑子有点儿那个”,使得整个莫斯科上流社会的人们都认为恰茨基疯了。而这一传言也被恰茨基听到,并且以为从一开始就是索菲亚诽谤自己是个疯子。

      恋人的欺骗和友人的误解,让索菲亚同时面临着爱情与友情的破裂,这也象征着索菲亚的悲剧命运。

      (四)“哈巴狗”莫尔恰林

      莫尔恰林是索菲亚的戀人,索菲亚父亲的秘书。他出身卑微,地位低下,不受人尊敬。他的父亲教导他,无论见了谁都要尽量讨好,莫尔恰林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在法穆索夫手下做秘书的三年,他谨言慎行,察言观色,努力讨好所有人。

      他在剧中虽然没有做出什么万恶不赦的罪行,但是他从头到尾都在伪装,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切都以讨好他人而为,就连自己的感情都是作假的。为了谋得一个好的仕途,与上司的女儿索菲亚在一起,可事实上他并不喜欢索菲亚,他欺骗了善良单纯的索菲亚,与她逢场作戏。最后莫尔恰林的诡计被索菲亚识破,索菲亚看透了他的假情假意,与他决裂。

      三、结语

      本剧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恰茨基、索菲亚、莫尔恰林、丽莎之间的爱情线,另一条是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社会矛盾线。作者借他们四人的儿女私情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即农奴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进步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

      剧本中描写了底层人民生活的不幸和上层社会贵族的荒淫无度,农奴没有人权,而是被当作一件可以随意交易的商品。作者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上流社会荒淫无道的贵族生活的谴责,对黑暗的官僚统治的厌恶,以及对农奴制下下层人民的同情。恰茨基作为进步的新势力,尽管没有战胜顽固的旧势力,但在当时的社会已经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格里鲍耶多夫.聪明误[M].李锡胤,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2]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符·维·阿格诺索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凌建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赵茜茜,女,硕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本文标题:《聪明误》中典型人物形象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73092.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