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
一、引言
双簧管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管弦乐器,发展历史悠久。随后经过实质性的改良,双簧管开始在管弦乐演奏中全面绽放异彩。双簧管在管弦乐和乐队演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经过长期实践,其演奏技巧也在逐渐成熟化。而在双簧管的演奏技巧中,当属颤音技巧运用较为普遍,颤音技巧的运用能够增强乐曲的灵动性,快速吸引听众注意力,并且为乐曲演奏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看来,在双簧管演奏中注重颤音技巧的巧妙运用,能够促进双簧管音色升华,赋予乐曲作品更深层次的意境内涵,提升整体演奏效果的同时,带给观众别样的情感体验。二、颤音概述
颤音,本质上是指平稳乐曲音调中出现轻微的律动,以高音调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强,极大地增强了乐曲节奏的波动感。通常情况下,产生颤音的方法有嘴唇颤音、手指颤音和气息颤音等。在乐器演奏中运用颤音技巧,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乐器音色,展现不同的风格特色,在赋予乐曲丰富的情感元素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听者的美学感受。[1]因此,目前颤音已经成为拨弦乐器以及管乐的重要演奏技巧,而如何合理化利用颤音技巧也成了学习相关乐器的基础内容,起到辅助增强演奏效果的作用。由于乐曲演奏是在多种乐器组合下,实现整体音高、音质的协调配合,最终实现和谐统一的效果。因此,颤音技巧发展经历了尝试到成熟,再到综合意见修改和运用,均是为了彰显演奏者的思想情感,营造具体情境氛围,增强听众感官体验,提升乐曲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2]而在双簧管演奏中,不同的声调中运用颤音技巧能够带给听众不同的感官体验。因此,双簧管演奏者应加强颤音技巧的学习和运用,以求灵活应对不同风格乐曲的演奏需要,提升演奏效果。三、颤音技巧的分类
目前,颤音技巧在大量研究中逐步趋于完善,受到音乐家和作曲家的高度重视,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一)嘴唇颤音
此类颤音关键在于下颌骨,下颌骨上下快速抖动产生颤音,同演奏者口型和姿势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双唇作为支撑口型的缓冲垫,运动时可以接受容纳持续变化的压力,然后将压力传递给哨片,产生更加自然的颤音。此种颤音技巧对口腔肌肉和下颌协调配合运动要求高,演奏难度较大。(二)手指颤音
手指颤音是借助手指弹奏过程中的快速抖动来产生颤音,能够起到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颤音技巧中,最简单的当属手指颤音,通过敲击来产生,也正是因为技巧较为简单,所以应用最早,也是最为广泛的。(三)气息颤音
此类颤音是经由腹腔、胸腔的膜颤动产生,相较于前两种颤抖技巧难度更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演奏者的专业实力。[3]气息颤音在双簧管演奏中应用,依托于腹部肌肉运动,向横膈膜施加压力法,像发出“huhhuh”音时候的状态。某些情况下,此种发音方式是较为理想的一种颤音技巧,对于演奏者的灵敏度控制要求较高。实际上,这三类颤音无论是哪一种,均可以起到变换音色的效果,反映演奏者情绪,烘托氛围,引发听众情感共鸣的作用。但经细致对比,发现手指颤音和嘴唇颤音演奏时较为机械,情感元素的反映程度有所欠缺,相比较之下,气息颤音在表达情感方面则有着突出优势,因此是对于双簧管演奏者而言需要重点学习的一种技巧。
四、双簧管演奏中颤音技巧的练习方法
颤音是可以通过长期、反复练习掌握的一项技能,在练习中,要认识到颤音的本质,即改变音色,通过气息、嘴唇以及手指按键等方式来转变音色,获得泛音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音准是乐器演奏的核心所在,改变音色并非改变音准,而是通过颤音技巧的灵活运用来保障演奏音准、音质和音强,在此基础上起到变音效果。很多初学者由于练习时间较短,很难快速、熟练掌握颤音技巧。[4]所以,对于双簧管演奏者而言,要选择合适的技巧反复练习,积累经验,逐步掌握颤音技巧要点,进而在演奏中灵活运用。(一)通过哨片练习颤音技巧
双簧管的颤音技巧练习,以气息颤音为主。气息颤音的动力源泉是横膈膜,是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膜状肌肉。对于乐器演奏者而言,改变腹腔气压,促使横膈膜按照一定频率和振幅进行运动,具有改变音量和音高的功能。采用哨片练习,主要目标是为了锻炼横膈膜震动能力。在具体练习中,按照每分钟60 次的速度使用哨片吹奏中音Do,反复练习后,演奏者腹腔气压将逐步增强,相应地带动频率和振幅增加,后期每一拍演奏时横膈膜都会朝着外部扩张一下,产生改变音色的声音。[5]经过反复练习,最终到完全掌握这个技巧,然后适当地增加练习难度。同样按照每分钟60 次的速度用哨片吹奏Do,但中音是每拍两次,在熟练掌握后增加到每拍三次,以此类推,逐步增加。此种吹奏练习,随着中音频率加快,横膈膜振动幅度反之下降,所发出的声音即为颤音。除了上述逐步增加难度的练习方式以外,也可以反过来递减训练,从最开始每拍四次的中音频率逐渐降低,然后再每拍增加一个中音,经过长时间的递增、递减训练,对颤音技巧的掌握也将愈发熟练。在关注颤音技巧掌握的同时,更要关注音质稳定,主要是由于横膈膜运动时会导致音量增强,相应的音调也会升高,如果控制不当将影响到双簧管演奏的音质效果。基于此,在实际训练中要注重气息控制,掌握正确呼吸方法,横膈膜运动时给出准确的中音,配合嘴唇动作进行下一个往下拉动的动作,抵消横膈膜运动时导致的升高音调的问题。但在做这个动作时要保证横膈膜与下颌骨动作一致化,避免单独运动,协调运动下才能取得理想的颤音效果。
采用哨片练习颤音时,还要注重同演奏者动作配合,保证音准效果理想化。使用哨片吹奏中音Do,吹奏速度逐步增加,每分钟120 次左右,并且配合每拍下颌骨运动四次,反复训练,直到完全熟练掌握这一技巧。基于此种练习方式,每次呈现的颤音振动均匀,产生稳定的音高,相较于单一机械化演奏方式而言,能够带给听众多层次的感官体验。在具体练习中,要明确练习的重难点所在,一是交替练习速度要一致化,两者速度存在差异,会导致乐曲呈现出撕裂感。二是同时进行横膈膜颤动与下颌骨运动,实现气息和嘴唇颤音技巧综合运用。横膈膜颤动一次,下颌骨向下拉动一次,此种方式通过下拉下颌骨来降低音高,抵消横膈膜颤动时的音调升高问题,使得音调更加流畅、自然、不突兀,提升整体演奏效果。[6]
(二)口腔肌肉训练
双簧管演奏者在颤音技巧训练中,要注重口腔肌肉训练。首先,加强口轮肌肉锻炼,口轮肌收紧后,口腔内部形成比较圆的空间,气流流过后变得均匀,能够为颤音技巧使用提供支持。其次,唇部下巴拉平,令下唇变薄,是因为下唇较为敏感,控制音源效果更好。最后,嘴角收紧,令口腔向外收,能够令声音更加紧实、有弹性。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练习控制下颌运动,保持放松状态,含住哨片上下移动。而在下颌运动时唇部不可避免出现一定压力变化,但要有意识地保持住基本口型不变,旨在实际演奏中保持正确口型状态,自然放松状态下运用颤音技巧。由此看来,通过此种训练方式,能够有效增强演奏者颤音技巧的运用能力,令颤音更加自然地呈现,而非是无休止的颤动。(三)在双簧管上练习颤音技巧
在通过哨片练习颤音技巧后,还要注重结合双簧管乐器实际练习,理论联系实践,这样才能在双簧管演奏中有效运用颤音技巧。乐器是乐曲承载载体,在初期练习中可以选择柔和的La、Do、Si 等中音,吹奏难度较小,适合打基础。为了增强双簧管演奏效果,演奏者还应结合乐器特性选择速度均匀的横膈膜颤音,这样能够获得宽广、温暖且柔和的音色,带给听众别样的美感享受。此外,适当加入下颌骨动作进行双簧管乐器的吹奏练习,也是颤音技巧的练习方法之一。对于初学者而言,采用双簧管吹奏音符,配合下颌骨下拉动作确保音高低不变,可以使颤音更加均匀、自然。具体训练中,要保证下颌骨每分钟60 次的速度练习,每拍四下,而横膈膜振动速度同样要保持每分钟60 次,反复训练,直到演奏者在双簧管演奏中熟练运用颤音技巧。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训练难度,每拍振动六下、八下或是更多,随着颤音频率加快,振动幅度降低,呈现出的颤音也将更加自然、细腻、流畅。
另外,练习颤音技巧也有时间限制,避免过早学习颤音,因为颤音技巧的学习需要先决条件,如口型有力,能够承受住气息冲击,保证口腔打开,喉头放松等。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而过早地学习颤音,可能会产生技术错误,导致口腔紧张、含哨过紧、过深,进而影响到双簧管的整体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