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怡
榜样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能够延续发展至今,主要是榜样教育在个人道德教育以及建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利于社会政治统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现代化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民办高校的青年学生中,榜样学习的力量已经不及对偶像崇拜的力量,榜样教育的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迫使高效不得不加强榜样教育的重视度,扩大榜样教育的传播途径,提高在校生的道德水平,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榜样教育的历史以及现阶段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榜样教育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实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在学生教育中就已经植入了榜样教育的典型事迹,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雷锋、黄继光、董存瑞等等,通过对榜样进行教育分析,引发学生共鸣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的变化,使得现在更加注重考核和实用主义,会造成榜样教育的主体出现一些功利主义倾向。再加上多元化信息的获取,即使在接受榜样教育过程中,也会因个体思维形式不同,理解不同,对榜样教育不能正确全面的认知,道德情感做不到提升改变,甚至在青年学生中,与过去传统意义上提倡的榜样教育产生了分叉矛盾,现在的青年学生通过媒体信息渠道,对榜样的认知上升到了追星当做偶像崇拜,而学生在榜样选择上更愿意接受平凡且有个性生活气息浓重的作为榜样。二、榜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榜样教育的方法以及机制
1.榜样教育的重要意义
对民办高校青年进行榜样培育,是为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对其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增加教育实践机会,辅助教育榜样理论,不断的进行道德上的自我榜样审视,传播榜样的力量,对自己榜样教育的培养做到身心统一。另外,抓住青年学生对于榜样形象的崇拜心理,用教育实践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进而助其形成榜样行为,从而在内心心理书里正确的道德观,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实现榜样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
2.榜样教育方法和教育机制的研究
2.1 采用先心理教育后行为培养的教育机制,将青年学生的心理教育排在首位,心理确定行为表现,所以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教育榜样的效果,需要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做好思维引导,提高学生对榜样的全面认知,进一步形成模仿行为,使身心一致,进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2.2 现如今榜样教育不仅要结合历史教育,还需要调整教育方法,更多的是选取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的案例做榜样教育的案例,学生们更容易感受和进行行为的模仿。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有利于学生认清社会层次以及各行各岗位的榜样作用,最后,最为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生长发育的各阶段心理特征,才能充分的让学生个体即使身处不同环境,也能通过教育培养出基本一致的榜样行为。
3.3 青年学生榜样教育机制的演变熏陶,通过榜样教育的机制,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建立,模仿榜样行为,因此,需要将教育资料以及教育机制进行理论的培养灌输,通过日常学习的影响,从而引发行为、心理、思想上的榜样准则,进而不断的完善榜样教育机制,完善自我修正以及自我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