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一言为重百金轻—古代商人的诚信指数

  • 作者: 读者欣赏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8672
  • 文/何翠萍 图/汇图网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

      —唐张说《钱本草》

    诚信不欺

    《摭青杂记》有一段动人的记述:宋代东京樊楼旁边,有一家小茶坊,铺面整齐,器皿雅洁,买卖十分兴隆。北宋熙宁元丰年间,一位姓李的士人与朋友在此店饮茶,匆促之间,将一个装有几十两黄金的钱袋遗落在桌子上。数年之后,李某再次来到这个茶馆,与同行的朋友提起这桩往事。店主听见,立即插话说:“官人所说的这个钱袋,被小可拾得。如果你说的数额相符,便可领去。”李某极为吃惊,兴奋地说:“店家果真拾得,我当奉送一半。”店主笑而不答。

      茶坊中有个小阁楼,店主扶梯而上。只见楼上收藏了大量顾客遗失之物,有雨伞、木屐、衣服、器皿之类,每一件都用纸条标明:某年某月某日,某种形状的人遗失。店主在楼角寻得一个小包袱,原封未动,取下楼来询问李某。李某报了包中黄金的块数和重量。当面打开检点,所言相符,店主立即全数交还失主。李某取出一半要送给这位至诚君子。店主却推辞说:“小可如果重利轻义,早就全部藏进自己的腰包里了。”李某感激万分,在座的顾客们对店主也都大为称颂。

      南宋杭州人陶四翁,以开染坊为生,为人忠厚,诚实守信。一次,有人来推销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没有细看,就用400万钱买下了所有的紫草。不久,一个买布的商人来店里进货,看见了这些紫草,说这些都是假的。陶四翁仔细辨认后,发现自己真的受骗了。这位商人说:“没关系,这事包我身上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来染布,价钱便宜点拿到市场上去卖掉就行了。”可陶四翁二话没说,当着商人的面,把这些假紫草全都烧了。

      明朝商人王心发,开了个杂货店,在经营中很守信誉。有一天他见到徒弟对买主不周,便狠狠地训斥一顿:“我早给你讲过,做生意不能儿戏,一定要规规矩矩。”接着说:“生意的‘意’字有讲究,‘意’字上边一个‘立’字,就是说见到买主,一定要立起来,不能坐着接客;中间一个‘曰’字,立起后要主动对买主讲话,而且要和颜悦色;下边是个‘心’字,就是说做生意要和买方共心,讲信誉。”这一套很受老百姓欢迎,生意自然越做越大。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他赚钱后便掺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其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6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顿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他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诚信老字号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这些中华老字号无一例外将“诚信”当做立业之本。

      北京的同仁堂历史悠久,已逾340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时任清宫太医院高级医官的乐显扬,在北京创建了自己的药室“同仁堂”,被后世誉为“大清药王”。因同仁堂历代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自雍正元年(1723年)起,由皇帝钦定为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

      同仁堂选用药材极为挑剔,“取其地,采其时”:“人参用东北吉林的,蜂蜜专用河北兴隆的,白芍用浙江东阳的,大黄用青海西宁的,山药必须是河南的光山药,枸杞必用宁夏所产。”拿到药材后,加工要求也很苛刻:黄连必须一根根地去掉须根;远志要用手工除掉有副作用的芯;药品用80目的箩过筛……很多人觉得这未免太繁琐,然而正是这些源自自律的细节,延续了同仁堂的美誉。老同仁堂人常常教育新来的伙计:“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时至今日,同仁堂的各处门店还贴着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就是同仁堂药店的百年店训,其核心就是“诚信”二字。同仁堂风风雨雨几百年,始终坚守这一店训,从一家小药房发展成我国中医药行业的经营楷模,誉满海内外。

      庆余堂的胡雪岩被誉为“商神”,也留下了无数故事。一个士兵把钱存在他的钱庄后,不幸战亡。士兵的朋友前来索要存款,并无凭证,但胡雪岩爽快地返还了存款和利息。胡氏后人在《安定遗闻》中写道:“阜康之发达一日千里,由钱肆而银号,不十年分号遍全国,积资三千万有奇,名洋溢,妇孺皆知。”自咸丰十一年(1860年)开办钱庄起,仅仅四五年时间,胡雪岩就赢得了“红顶商人”的称号。后来,胡雪岩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

      

      时至今日,同仁堂的各处门店还贴着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就是同仁堂药店的百年店训,其核心就是“诚信”二字。

      胡雪岩办胡庆余堂药店,重金聘请长期从事药业经营、熟悉药材业务,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行家担任阿大(经理);聘请熟悉药材产地、生产季节和质量真伪优劣的人当阿二(协理),作为阿大的副手,负责进货业务;还聘请熟悉财务的人担任总账房。

      庆余堂的门楼至今保留着胡雪岩所立的“是乃仁术”4字,他亲笔题写了戒欺匾:“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庆余堂凭“戒欺”二字,流传百世,可惜胡雪岩不能“戒奢”,晚年凄凉。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曾为此感喟:“胡雪岩故居,见雕梁砖刻,重楼叠嶂,极江南园林之妙,尽吴越文化之巧;富埒王侯;财倾半壁;古云富不过三代;以红顶商人之老谋深算,竟不过十载,骄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

    经商重信义

    闻名海内的晋帮商人也十分重视商业信誉。史书记载说山西商人“轻财尚义,业商而无市井之气”。他们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如果有一人搞欺诈行为,则为同行所耻,乡里所鄙,亲人所指,并失去经商权,也无脸再回故乡。因此弄虚作假者很少。这样一来,晋商就树立了自己的口碑,这种口碑的树立绝不是靠花多少广告费可以换来的,同样,也不是雇用多少推销员沿街叫卖可以换来的。

      尤其是山西票号的兴起,生意人不必再把成箱的银子打包运输,只拿一张银票,就能在各地提取现银。当时,清政府并没有对票号立法,可以自由创办、经营,甚至连税收也没有。这就是说,客户将真金白银交付票号,换来一纸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汇票,凭的就是对票号信用的信任。“见票即付”成为各票号诚信的底线,无论票号自身有什么困难,也要兑现这个诺言。

      

      古代许多商人对“信誉”二字看得很重。这和中国传统的教育有关—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的封建社会中,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想要长久立足,信誉是最重要的。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津等地,当地的票号分号被毁,账本被烧,银子被抢,票号处于危机之中。为了诚信,山西票号挖出自己祖辈埋在地下的银子,甚至变卖家产来向客户无条件支付。晋商票号也因此“声价大增,不独京城中各行推重,即如官场大员无不敬服,甚至深宫之中,亦知西号(山西票号)之诚信相符,不欺不昧”。

      让我们再来看看徽商。“为人不可贪,为商不可奸,经商重信义,无德不成商。”胡雪岩的这番话里显示的是诚信。诚信是胡雪岩的经营之本,也是广大徽商安身立命、发扬光大的基础。

      婺源商人朱文炽贩新茶去珠江,抵达后却错过了大批交易的日期,他就在茶叶上标明“陈茶”。店中的伙计劝其将“陈茶”两字去掉,朱文炽坚决不允。尽管他损失了一大笔利润,但在顾客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咸丰十一年(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商家纷纷关上店门四处逃散。就在这个时候,江西商人满载丝绵织品的货船驶进了苏州城。走投无路的江西商人,看到了徽州商人吴士东在苏州阊门外开的小铺子。吴士东说:“我这间小铺子,囤不下这么多货啊。”江西商人说:“囤下多少是多少,余下来的扔掉也行,不然,要我自己扔,实在是太心痛了。”说完这句话,江西商人匆忙离开了这是非之地。以后的一年多里,吴士东东奔西走,把江西商人的货物散发给各地的商家。世道太平了,吴士东碰到再次来苏州的江西商人,第一件事情便是将货款交到他手上。此后,吴士东的铺子虽然还是那么小,但各地的客商都愿意和他交易,他们想亲身感受一下吴士东的诚信,并对这样的诚信表达自己的尊敬和向往。

      本文标题:一言为重百金轻—古代商人的诚信指数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787577.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