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崇正
清代宫廷绘画,指的是清朝的宫廷组织职业画家,专门为皇帝绘制的作品。宫廷组织画家进行绘画创作,并非始于清朝。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商周时,宫廷的墙壁上就画有图画,但是这些图画的作者都未能留下姓名;秦汉之际史料中可以见到不少宫廷画家的活动,如唐代张彦远编《历代名画记》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西汉元帝时宫中画工毛延寿,因宫女王昭君不肯向他贿赂,就故意将王昭君画得比较丑,使其最后遭到远嫁匈奴的下场;唐初时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绘制了许多反映当时重大事件的画幅;及至五代、两宋,宫廷内设立“翰林图画院”,容纳的画家更多,绘画创作的规模更大,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绘画的发展,宫廷绘画的风格甚至影响到整个画坛的面貌;元、明、清三朝虽然在做法或名称上不尽相同,但都同样在宫廷内集中了数量众多的画家,绘制了大量的作品。清朝就是在继承前代宫廷绘画做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清代宫廷绘画艺术。
清代宫廷绘画机构
关于清朝宫廷绘画机构的设置,史籍中有两则记载。《清史稿》载:“清制画史供御者无官秩,设如意馆于启样宫南。”礼亲王昭链在《啸亭杂录》续录卷一中说:“如意馆在启样宫南,馆室数楹,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裱褚帖轴之匠皆在焉。”
清代内务府的档案里也有所提及。在“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内专有“如意馆”部分,记录宫廷绘画事项。“如意馆”三字最早见于乾隆元年(1736年)档,雍正档未见记载,而只写“画作”。《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九中载:“圣祖(康熙皇帝玄烨)天纵多能,中西毕贯,一时鸿硕云蒸雾涌,往往召直蒙养斋,又仿前代画院设如意馆于启祥宫南。”看来时间上有误。乾隆时期的档案中还有“画院处”之称。
根据以上记载,清朝有一个类似于前代画院的专门机构“如意馆”,其中,除去作画的画家外,还有其他从事工艺美术和装裱书画的工匠。这是清朝不同于前代的地方。
文献中称,如意馆设立于启祥宫之南。这一带地处紫禁城西华门内武英殿以北,在清朝是内务府造办处所在地。清代吴长元《宸垣识略》卷二记:“造办处在白虎殿后房。长元按: 白虎殿系明仁智殿,俗称为办机密之所,今内务府官署即其旧址。”白虎殿今已废,仁智殿在明朝是集中了许多宫廷画家作画的地方(见穆益勤《明代的宫廷绘画》一文,载于《文物》1980年第7期),可见清朝宫廷艺术创作场所与明代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
在清朝宫廷中供职的画家没有专门的职称,开始时称作“南匠”,后改叫“画画人”。“南匠”的称谓始于何时,不见详载,大概清人入关以后宫中的艺匠就是这样被称呼的。
因为彼时在宫中供职的技艺精湛的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大都来自江南,故以“南匠”称之。乾隆九年(1744年),弘历下旨:“春雨舒和并如意馆画画人嗣后不可写南匠,俱写画画人。”(见内务府“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虽然改换了称呼,但画家的地位并无提高,仍然相当低下。
在宫廷中供职的大多数画家都是职业画师,只有个别的画家原先是士流文人,进入宫廷以后也以画画为业,但他们在宫中供职一段时间后,皇帝会批准他们参加会试,通过后便离开宫廷,脱离了“画画人”的身份,成为官员,重新加入士流画家的行列。比如张宗苍,他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 进入宫廷,两年后,弘历谕旨:“内廷行走之县承张宗苍、监生徐扬、杨瑞莲效力皆已数年,甚属脆勉安静,张宗苍年已及暮,著加恩赏给户部额外主事;徐扬、杨瑞莲著加恩赏给举人,一体会试。”(《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又如徐扬,也是于乾隆十六年进入宫廷供职的,在宫中画过《乾隆南巡图》《盛世滋生图》等,弘历恩赏举人,同意他参加会试,“丙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会试后,授内阁中书”(佚名《读画辑略》)。
屬如意馆的“画画人”,分散在若干地方作画,如分在某宫作画,就称为“某宫画画人”。见于档案记载的有:慈宁宫画画人(雍正至乾隆初)、南熏殿画画人(乾隆时)、启祥宫画画人(乾隆时)、如意馆画画人(乾隆时)、春雨舒和画画人(乾隆时)、咸安宫画画人(乾隆时)、礼器馆画画人(乾隆时)等。画画人在某宫内作画,又称做“行走”,如“启祥宫行走”、“如意馆行走”,意思即是在某处当差,和明朝宫廷画家“直仁智殿”、“直武英殿”是一样的。
画家除去在宫内作画外,也经常被派往宫外,清朝皇帝每年有较长时间住在圆明园,届时就有画家跟随前往,所以圆明园内也设有宫内如意馆分支机构。此外,画家还常临时被派往香山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室园林等处作画。
清代宫廷绘画制度
清朝宫廷绘画中有比较严密的制度,过去对此了解甚少,现根据内府的档案资料作些补充。
荐举考核
画家在进入宫廷供职之前,一般都要有朝臣或地方官的荐举(下文还有详述)。然后还必须进行考核,并不是所有被推荐的画家能都被录用。清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乾隆时的肖像画家徐璋,由织造图拉荐举,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月到北京,太监传弘历旨,命徐璋“试手画呈览”,徐璋画了一幅山水画交给太监转呈御览。不久弘历传下旨谕:“着新来画画人徐璋回去罢!”过去的画史上都说徐璋曾经在宫内供职,但这段记载说明徐璋虽然经人推荐到宫中,但经过考核,未被皇帝赏识,所以没有录用。从这个例子上可以推知,其他的宫廷画家来到宫内供职,也都要经过类似的考核。
画家分等级
清朝的宫廷画家根据个人的艺术水平高下被分为三等。乾隆六年(1741 年)清内务府“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载:“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传旨:画院处画画人等次,金昆、孙祜、丁观鹏、张雨森、余省、周鲲等六人一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八两,公费银三两;昊桂、余穉、程志道、张为邦等四人二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六两、公费银三两;戴洪、卢湛、吴械、戴正、徐煮等五人三等,每月给食钱粮银四两、公费银三两。钦此。”
雍正时的档案里虽然没有见到如此明确的记载,但对画家的俸银也有规定。雍正四年(1726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六品官阿兰泰奉旨:着给画画人丁裕、詹熹、丁观鹏、程志道、贺永清每月每人钱粮银八两、公费银三两。钦此。”按照乾隆时划分等级的标准,以上5个画家都应当是列为一等的。但丁观鹏到了乾隆时依然得到一等的待遇,没有变动,而程志道则降为二等,由此可见,宫廷画家的等级并不是终身不变的,它可以根据画家水平有无提高,或皇帝欣赏口味的不同而变动。
另外,根据雍正四年(1726年) 的另一则档案可以知道,宫廷画家在被录用后还有一个试用期。怡亲王允祥命令,慈宁宫新来的画画人张霖、吴桂、吴域、陈敏、彭鹤、王均、叶履丰等七人,“着暂且行走试看”,在试用期间“每人每月暂给饭食银三两”。
奖赏与惩罚
严格实行奖惩措施,是皇帝为了更好地控制和使用这些宫廷画家。
画家在宫内效力勤勉,博得了皇帝的欢心,都会获得嘉奖。乾隆元年(1736年),因为宫廷画家唐岱和郎世宁以及郎世宁的徒弟王幼学画技出众,弘历传旨赏给唐岱和郎世宁每人人参两斤、纱两匹,王幼学得到官用缎两匹。同年郎世宁等人又得到弘历赏赐的御用缎、貂皮等珍贵物品。康熙时入宫的老画师冷枚,在乾隆七年(1742 年)得到赏银五十两,以奖励他在宫内长期供职。同年郎世宁、王致诚、王幼学、张为邦、孙祜、丁观鹏、沈源等人分别得到一个元宝和一匹缎的奖赏。
宫廷画家得到钱银或实物的赏赐,是宫中奖励的一种形式。奖励的另一种形式则是给予宫廷画家某种特许的假期。金廷标是一个得到乾隆皇帝宠信的画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金廷标的父亲金乱(或作鸿)病逝,弘历特别恩准金廷标回到南方家乡奔丧,而且在此期间照旧发给俸禄。官廷画家周鲲系南方人,初来北方,水土不服,久病不愈,请求南归调养,并表示病好后仍进宫效力。经弘历同意周鲲回到老家养病。3年后周鲲病愈,于是回到宫中供职。这也是皇帝给予画家的一种格外的待遇。
同样,受到皇帝宠信的画家死后也被赐予一定的封号。如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死后,根据弘历的旨谕,特追加侍郎衔,并赏银三百两为其料理丧事。画家死后封赐的事例并不多,但也是奖励的一种方式。
与奖赏同时而相对存在的就是惩罚。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内务府档案里有如下一段记载:“六品官阿兰泰来说,为慈宁宫画画人散懒滑惰事启怡亲王。奉王谕:‘着沈喻照唐英例每日稽查,伊等如有不来者,即行启我知道。钦此。”根据怡亲王允祥的命令, 在慈宁宫画家中严加稽查,于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将画画人王均革职辞退,除名,这是宫廷中比较严厉的一种处罚。
乾隆十一年(1746年),宫廷画家金昆奉命画《大阅图》,绘制过程中,由于疏忽,将八旗的位置画错。事情出后,金昆还加以掩饰。弘历闻知此事, 责令怡亲王允祥和内廷大臣海望将金昆治罪,停发其所食钱粮,并革职。同时对监督宫廷画家作品的催总花善也停止俸禄。金昆急忙将画错的地方改画,并经其他人说情,乾隆皇帝才准许金昆继续留在宫中作画,但当月只得到一半俸禄。督察失职的催总花善也只得到一半俸禄。
清朝宫廷画家受到的惩罚目前所知就是革职和停发、少发俸银两项措施。至于像明朝有些宫廷画家因作画“不称旨”而被皇帝处死的事情还没有发现。
作品的审查
皇帝除去在赏罚中控制和利用宫廷画家外,对他们作品的内容也有严格的规定。在宫中供职的画家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趣味和想法进行创作,处处都要受到限制。
在内务府的档案中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画样呈览,准时再画。”所有的作品都必须由画家畫出草图,然后由太监呈交皇帝审查,经过皇帝点头同意,画家才能正式作画。
比如《乾隆平定西域战图》铜版画,记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新疆厄鲁特蒙古族达瓦齐和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分裂叛乱的战争,这是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乾隆皇帝对此事极为重视,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命令郎世宁起草图一幅,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命令外国画家王致诚、艾启蒙和安德义起草另外3图,同时又规定其余12幅草稿分3次呈进,最后均由弘历过目同意后,交广东海关送往法国制作成铜版印刷。
除了一些重要题材的绘画外,许多装饰宫廷的山水、花鸟画的绘制,皇帝也要经常过问,甚至于什么地方该画一幅什么画,由谁来画,画的大小、色彩,如果是合笔画,画中某一部分要哪个画家画等极为细小的问题,皇帝也都指示得非常具体。在这里,画家完全变成一架绘画工具。
从下面所引的几则档案中可见一斑。乾隆三年(1738年)弘历传旨画《养正图》册,“着唐岱画山水、孙祜画界画,丁观鹏画人物”;乾隆十三年(1748年)弘历命令郎世宁等画家按照郎世宁在雍正六年(1728年)所画的《百骏图》卷再画一卷,传旨:“着郎世宁用宣纸画百骏手卷一卷,树石着周鲲画,人物着丁观鹏画。”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弘历传旨:“淳化轩殿内东暖阁东墙、北墙边铜器格顶上画斗方二张,着杨大章画花卉,方琼画山水。”皇帝的这些干预,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画家的创造性,影响了宫廷绘画的发展。
清朝宫廷画家
清朝宫廷画家绝大部分出身于职业画家,像历代艺匠画工一样,他们之中有很多是父子相继、师徒相承或兄弟同时供奉内廷的。
父子相继
张震,字文远,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擅长画猫、狗及山水、楼阁界画,也能作肖像画,约在康熙、雍正时入宫供奉。张震之子张为邦,擅长画人物、翎毛,雍正时的宫廷画家。张为邦之子张廷彦,擅长画人物、楼观,乾隆时的宫廷画家。祖孙三代先后入宫供奉。
孙阜,字书年,吴县(今属江苏)人,擅长画山水,大约是康熙时的宫廷画家。其子孙威凤,字翔九。子承父业,于雍正时供奉内廷。王玠,康熙、雍正时宫廷画家,雍正五年(1727年)卒, 由其子王幼学入宫顶替。乾隆十六年(1751年),王幼学之弟王儒学亦入宫学画。
冷枚,字吉臣,胶州(今山东胶县)人,康熙、雍正、乾隆时著名宫廷画家,擅长画人物、山水、走兽。乾隆元年(1736年)冷枚因年老,作画有困难,经过皇帝同意,其子冷鉴入宫协助父亲作画。吴璋,字天章,号汉田,松江(今属上海)人,擅长画花卉。吴璋之子吴核,字伟山,亦工花鸟,父子二人于雍正、乾隆时供奉内廷。
兄弟同时供奉的画家王幼学、王儒学兄弟,前文已经提及。余省、余穉为兄弟。余省,字曾三,号鲁亭,常熟(今属江苏)人,工画花鸟虫鱼。弟余穉,字南州,亦擅画花鸟,二人同于乾隆二年(1737年)进入宫廷。
丁观鹏、丁观鹤兄弟,顺天(今北京)人,均擅长画道释人物,雍正、乾隆时同为内廷供奉,作品颇得皇帝的赏识。陆授诗、陆遵书兄弟,嘉定(今属江苏)人,兄字昌雅,擅长画花鸟及人物肖像。弟字扶远,工画山水花木,二人均于乾隆年间入宫供奉。
师徒相承
焦秉贞、冷枚。焦秉贞,字尔正, 济宁(今属山东)人,康熙时著名宫廷画家,曾官钦天监五官正,颇得玄烨的赏识。他擅长画人物、山水、楼观,作品工整细致,并带有西洋画风的影响。冷枚,字吉臣,胶州(今山东胶县)人,焦秉贞的弟子,亦擅长画人物、山水等,作品也受西洋画的影响。
张宗苍、方琼、王炳。张宗苍(1686-1756年),字默存,号箕村, 昊县(今属江苏)人,擅长画山水,学王原祁画法。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张宗苍献画称旨进入宫廷供奉。其弟子方踪、王炳随后相继进入宫廷。
宫廷画家中除去以上由父子、师徒等关系进入宫廷者外,尚有以下几种来源。
朝臣或地方官员推荐
朝臣和地方官员为博得皇帝的信任和欢心,经常向宫廷推荐画家。余省,其画受业于大学士蒋廷锡,又曾在海望尚书家20余年,海望曾在内务府中任职,故余省之入宫廷供职,与蒋廷锡、海望推荐有关。王岑,字玉峰,号白云山樵,在京师时与大臣张照、董邦达、张若霭等交往甚密,后由刑部侍郎励宗万推荐,入宫供奉。
袁瑛,字近华,号二峰,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擅长画山水、花卉。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户部侍郎李因培推荐,供奉内廷20余年。陈士俊,字献廷,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擅长画肖像,在京师时与大臣张照、张若霭有交往,后由张若霭荐举,进入宫廷作画。徐璋,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织造图拉推荐到北京。
画家献画自荐
一些生活在民间的画家,于皇帝外出巡视接见地方官员和社会名流的时候,呈献自己的作品,如能博得皇帝的嘉赏,也能由此而进入宫廷。
沈映辉,字朗乾,号雅堂,娄县(今上海松江)人,擅长画山水。乾隆皇帝弘历南巡时献诗画,弘历亲自定为第一,后即北上到宫中供职。
金廷标(?-1767年),字士挨, 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擅长画人物、花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第二次南巡时,金廷标进献《白描罗汉图》册,得到皇帝的好评,命其入宫供奉。李乘德,字慈纫,号涪江,吴县(今属江苏)人,擅长画山水、花鸟。乾隆年间以监生身份献画册,后供职宫廷。徐扬,字云亭,吴县(今属江苏)人,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界画等,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第一次南巡到苏州时,他恭进画册,得到称赞,受命到京师供奉内廷。
严饪,字香府,嘉定(今属江苏)人,国学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历南巡,嚴饪进山水册页20幅,并自作江南好词附后,弘历看后很是欣赏,谕严饪供奉内廷。另外,一部分活动于民间的画家,名声较大,由皇帝指名召入宫内作画。
黄应湛,字敬一,号创庵,顺天(今北京)人,擅长画人物,顺治时世祖福临看到了他的作品,将其召入宫内。黄增,字方川,号摘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擅长画山水和肖像。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被皇帝召入宫内,后来为弘历画60岁肖像。
陆灿,号星山,娄东(今上海松江)人,擅长画人物肖像,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被召入宫中画“御容”和功臣像。
欧洲各国来华的传教士画家
清朝宫廷中有一部分欧洲画家, 他们都是传教士。宫廷中有外国画家供职,这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宫廷绘画制度以来从没有过的事情。他们的东来,带来了西洋绘画的技法,并影响清代宫廷绘画的风格和面貌。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人,生于米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达中国,随即在宫内供职,擅长画人物肖像、走兽、花鸟,作品注重立体感,还曾参与圆明园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
王致诚(1702-1768年),法兰西人,乾隆三年(1735年)来到中国,他擅长画油画肖像及走兽。
艾启蒙(1708-1780年),波希米亚(今属捷克斯洛伐克)人,乾隆十年(1745年)来华,同年进入宫廷供职。他擅长画人物、走兽等。
贺清泰(1735-1814年),法兰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来到中国,约于次年进入宫廷供职。他擅长画山水、人物、走兽,还精通满、汉文。
安德义(?-1781年),意大利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进入宫廷供职。
潘廷章,意大利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来华,次年到达北京并进入宫廷供职,曾经为弘历画过油画肖像。他在宫中供职的时间持续到乾隆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