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山水进入艺术

  • 作者: 读者欣赏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275
  • 鹿迅

      山和水分开了可以各自嵯峨澎湃,在一起又能协作孕育万物,像一对父母,给生态链里的每一位提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便利。也就是说,这一对从内部质地和外部形态上都呈现出对立关系的矛盾,偏偏彼此之间又融洽得体,能两两转化,进退授受,互为生机。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相济”,用白话讲,就是“和谐”。

      山水元素在中国文化中的兴发过程是立体的、多维的、呼应的,时间上并没有生硬的先后次序和生长关系,文化类型上也并不局限于哲学和文学,所以它在艺术和宗教范围内的展开也比较早,起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园林。

      到了魏晋时期,风物潇洒,文化繁荣,文人士大夫开始傲娇,骚情暗涌,大规模寻求山野之志,一个个以放逸林泉、游历山川为风尚。以自然山川为主体描述对象而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也多了起来,同时玄学的兴起,更把法天、法道、法自然的“至和”理念推上高峰。

      山水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有机的文化形态生长起来则是从绘画艺术开始,即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这也是它在世界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魏晋玄学风气的兴盛,加上六朝许多名士归隐山野,追求率性无为和肆意豁达的生活状态,文学领域也随之出现了以谢灵运、陶渊明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的大量山水田园诗作。这些作品不但咏物言志,自昭高洁嶙峋,还对自然山川从大势到细节做出了巨细无遗的深入描写,对此后山水画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情趣影响深远。

      几乎同一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在人物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中已将山、石、云、水、树的元素比较具象地表现出来,又在之后的作品(《画云台山记》)中提升了山水部分的比重,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肇端。在顾恺之影响下,直到隋代画家展子虔(《游春图》),才让山水画真正告别了“人大于山”的童年,堂堂正正启蒙了青绿山水,唐代宫廷巨匠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作品(《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就受其影响颇深。

      五代是山水画坛的第一个高峰,荆浩之雄沉、关仝之荒峭,开创了坚硬大气的北派山水,而董源之天真、巨然之清静,则相对地取景于江南的秀丽实景,是南派山水的发端。荆、关、董、巨四大家,从画论和画技上皆有开宗立派的能力,和百代标程的成就。究其缘故,除了个人实力和技法理论的厚积薄发之外,与唐代书法也不无关系。这里要提到一處现代山水画教育上的关窍,即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陆俨少教授总结的“十分画,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画技”。

      不难看出,陆老这句话中“四分读书”的比重,实则是将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用可行的规则总结了出来。外师造化就是学习大自然,中得心源就是领略和感悟,两者若要有机结合,则需通过读书来养气,提高人文境界,如此才能更好地见山见水。

      气局为要,意趣次之,笔墨再次,所以人文境界之下才轮到笔墨境界,这与中国的哲学系统是若合符节的。笔墨的优劣,除了反复的肌肉训练之外,其实取决于能否领悟并掌握笔锋与绢本、纸本之间微妙的摩擦关系,这是种运气和运力的感觉,一旦掌握,则笔笔能出好线条。反复强调的骨法用笔、中锋用笔,对线条的重视就可见一斑。要掌握这种关系,画出好的线条,不二途径就是练书法,这是“三分书法”之说的来历。

      所谓传统技法之见骨真传,大约就是:“中国画不是画出来的,是写出来的。”真草篆隶行,不同的书体,不同的法帖,几乎任何笔法都能直接变作国画技法,相对的,勾勒、皴擦、点染,无不源自书法。作为人物、山水、花鸟中技巧最全面繁复的山水,对此尤为重视。是故唐代书法的大成,实则从某种角度为后世的山水画做了笔法上的巩固,五代的高峰也就在情在理。

      入宋以后,理学大昌,理性、克制之美影响了艺术界,以范宽大将军(《溪山行旅图》)为首的李成、郭熙、马远、夏圭等巨匠云现,展现出宋人山水在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清旷壮美。

      到了元朝,由于汉蒙关系紧张,朝政腐朽,魏晋之风又起,文人士大夫纷纷隐逸山野,“元四家”更是无一例外。富二代倪瓒散财浪迹江湖,黄公望、吴镇二人出家当了道士,分别匿于富阳和嘉兴,连王蒙这个官三代(祖父是翰林学士赵孟頫)都隐居起来,在余杭的山里一住就是几十年。如此深入林泉里,终日望云卧青山,画品想不高都难,因此黄公望集文人画之大成,倪瓒(《渔庄秋霁图》)攀野逸禅境之巅峰,元代画坛很自然成了山水画历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峰值之后,以“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派与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一时争雄,再历清“四王”“二石”,自此而下,到现当代的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等,可见整个山水画史因循绘画材料的演进、技法的积累、思想史的发展,各时期画匠大师可说续出不绝,终成大气候,融汇出浩瀚卷帙,成为整个人类文明中的瑰宝。

      中国人自来讲究一个知行合一,比如唐代开始兴盛的“壮游”,鼓励人出去行走,感受造化,在山光水色之间,坐穷泉壑之时,舒展精神,领略天理。

      分析起来理由其实也单纯,山和水至刚至柔,至高至低,至动至静,圆融和谐,因此它们肯定是天生知进退、识规矩、有呼应,向它们学习做人,自然也就晓分寸、懂张弛、明道理,进而洒扫应对不逾矩,为人处事显风度。

      是故,诗文唱作也好,园林拟制也好,笔墨描绘也好,无非都是能像山和水那样,做到胸间有丘壑起伏的丰富,心中有汪洋回环的辽阔。

    京畿瑞雪图



      纨扇 绢本 设色 42.7×45.2cm

      唐 李思训 故宫博物院藏

      扇面绘雪景楼阁,山水重青绿敷色,画法古拙,明显带有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与故宫收藏的另外两件传为唐人的楼阁作品《宫苑图》卷、《九成避暑图》页画风相近,并都曾被题为李思训作。

      本幅画面几乎全被山峦笼罩,前景山脚水面上一处楼阁殿宇,坐落于两层高台之上,是为“水殿”,唐代李乂有诗云:“水殿临丹御,山楼绕翠微。”楼宇富丽堂皇,极尽奢华,重檐歇山顶、十字脊顶、攒尖顶等各种建筑模式几乎囊括殆尽。山峦重重叠叠,山腰处亭台楼阁也随处可见,近者描绘巨细无遗,远者依稀可见形阔,屋檐上的覆雪宛若烟云飘浮。画桥游舫、琼枝飞瀑,使人目不暇接。图中描绘的人物有宴乐雅集者,有孤途行旅者,似乎无明确的主题。

    六君子图



      纸本 墨笔 61.9×33.3cm 倪瓒 元 上海博物馆藏

      此幅构图依然是典型的倪氏“三段式”:一水间隔两岸,近岸土坡陂陀,挺立着6株古木,据辨析是:松、柏、樟、楠、槐、榆树,背后河水茫茫,遥远的天边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远萧疏。其时倪瓒的笔墨风格已也趋成熟:勾、皴用笔燥而灵动,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带皴勾、皴,而土坡则兼用披麻皴与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树分别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干挺拔,彰显“正直特立”,而树叶则2株以线勾,4株为点叶,或横点,或直点,或介字点,前浓后淡,错落有致。以干笔在树身和坡石的结构折转处及暗部略施擦笔,然后以淡墨破染,浓墨点苔,达到结构扎实、层次分明的效果。

      本文标题:山水进入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78895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