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良
(东莞图书馆大朗分馆,广东 东莞 523770)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愈加重视,公共图书馆得以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以来,公共图书馆经历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总分馆体系更加成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在全社会的覆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近年来,依托于现代化公共图书馆发展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多种区别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新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并迅速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焦点。
从字面上理解,公共阅读空间泛指所有提供阅读服务的免费开放的场所,大至人们熟知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小至路边的一个小小的宣传栏,都可称之为公共阅读空间。本文所研究的公共阅读空间仅指近几年来建设的,可能含有多个建设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环境优雅,免费开放,可提供借阅服务和其他休闲娱乐功能,并纳入当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在不同地区,公共阅读空间被赋予不同的名字,如温州市的“城市书房”、江阴市的“三味书咖”、上海市嘉定区的“我嘉书房”、东莞市的“城市阅读驿站”等。为使这些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不成为哗众取宠的产物,让其真正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其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是公共阅读空间下一个发展阶段重点研究的课题。过去,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促进全民阅读是公共图书馆工作者首先追求的目标,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生活和优雅阅读环境追求的愿望进一步提高。因此,打造高品质的公共阅读空间不失为全民阅读推广的一种新尝试,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品质城市建设。
1 公共阅读空间品质提升的研究背景
关于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王子舟认为其起源于民营书店转变经营方式的探索过程,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公共图书馆也在探索自身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社会力量合作办馆就是其中的一项尝试,因此,多种类型的公共阅读空间应运而生。2014年,安徽芜湖、北京、江苏江阴等地均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公共阅读空间,公共阅读空间结束“彩排”,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黄佩芳认为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既包含政策因素,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等多项政策的出台均为全国范围内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包含社会因素,即基层图书馆面临着环境落后、服务能力不足、遭受网络数字资源冲击等挑战,促使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道路,建设公共阅读空间就是公共图书馆突破自身局限所做的积极尝试。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体系是一级政府建设一个图书馆,层级越往下,图书馆建设主体的能力就越弱,因此,基层图书馆一般都存在人员不稳定、专业素质无法保证、经费不足、服务不规范、利用率低等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民众对阅读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陈旧或是缺乏良好环境的服务空间吸引力不足,不利于全民阅读推广,也不符合小康社会的文化服务需求。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是图书馆服务难以惠及全民的原因之一。新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出现,是公共图书馆为适应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产物。为使公共阅读空间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公共阅读空间的布点和建设初具规模后,提升公共阅读空间品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成为图书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 公共阅读空间品质的衡量标准
2.1 物理空间
“公共文化服务”非有形之物,无法具象呈现,其好与坏需要亲身体验才可作出评判,那么吸引人们前来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空间环境。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各种类型的“网红书店”“网红图书馆”,以或独具特色、或优雅舒适的建筑风格吸引人们前往“打卡”,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例如,温州市鹿城区的文化中心城市书房专门聘请法国设计师进行内部装修设计;北京市西城区的繁星书吧在装修设计上运用大量的戏剧元素;杭州图书馆精心打造20余家主题分馆,装饰风格均与其主题相呼应。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已经从以资源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优美、独特的空间环境,不仅能改变读者对传统公共图书馆方正严肃的固有印象,还能为城市增添多样的“文化名片”。物理空间还包括空间内部的各项设施设备,空间内温湿度是否适宜、阅览坐席是否舒适、阅览区和休闲娱乐区设置是否合理、读者进出是否便利、空间内各项标识是否完善、图书借还设备是否易于操作等,都对公共阅读空间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物理空间是多种设备器件的合集,借助于现代化技术手段,智能门禁系统、智能温控系统、智能监控系统、自助借还机等已广泛应用于公共阅读空间中,不仅为读者提供着极大的便利,同时还能节约人力,使一个管理者可兼顾多个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行与维护。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空间环境的老化或破损、设备的故障等必然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公共阅读空间管理者对空间维护的响应速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公共阅读空间品质的高低。
2.2 专业化服务
专业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区别于民营书店和其他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因素。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分支机构,专业化服务同样是体现公共阅读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过多次基层图书馆建设热潮,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乡镇以下的基层图书馆难以走出“门庭冷落”的困境,原因之一就是基层图书馆工作者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常常只充当了图书借还工作人员的角色。因此,显而易见,专业化服务是针对公共阅读空间管理者提出的要求,管理者的专业程度决定了公共阅读空间的馆藏结构是否合理,参考咨询、阅读推广等服务能否满足读者的需求等。
考察公共阅读空间的品质,看其管理者是否能够利用公共阅读空间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借阅数据和用户反馈等数据进行服务分析,优化馆藏体系、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公共阅读空间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2.3 服务绩效
建设公共阅读空间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用户,服务绩效无疑就是考察公共阅读空间品质的指标之一。外借册次和到馆人次经常被用来衡量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绩效,邱冠华用这两项数据对苏州、杭州、厦门和台北“国立图书馆”进行服务绩效对比分析;李国新则用这两项数据对深圳、杭州、首都和大阪市立中央图书馆进行服务绩效对比分析。实际上,这两项数据同样可用于评价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效果。外借册次和到馆人次是公共阅读空间管理、运营和维护水平的量化体现,如果公共阅读空间空有场地,但开放时间不稳定、图书资源更新不及时、阅读服务缺乏等,那么其外借册次和到馆人次数量少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的公共阅读空间实在难言品质。反之,若这两项数据均优,则反映的是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体现出公共阅读空间的品质,如温州城市书房年外借量大约35万册次,平均每册图书年均流通1.8次;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月均到馆10万人次,年均借阅量38万册次,均高于国内公共图书馆平均水平。
这两项数据同时也是建设主体是否愿意继续支持公共阅读空间运行的考察依据。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参与合作的社会力量,都希望自身的投入得到最大化效益,服务效果更好的公共阅读空间更有可能得到建设主体更多的投入,以获得更好的服务效果和更大的投资回报,继而实现公共阅读空间品质的持续提升。
2.4 阅读推广
随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和各省市促进全民阅读相关文件的出台,阅读推广已成为业内专家衡量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阅读推广实际上是为了提升参与者的阅读水平,最终实现读者知识储备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因此,公共阅读空间从建设到内容服务上都要以推广优质阅读内容为目的。长期以来,阅读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主要方式,活动形式、参与人数、活动次数、讨论热度等共同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而活动的质量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共阅读空间的品质,优质的阅读活动要求组织者能根据读者需求及时改进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并在宣传推广上下功夫,同时,组织者也能通过活动的开展直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服务需求,实现以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提升读者与公共阅读空间的黏合度。
除了阅读活动,公共阅读空间本身还具有促进阅读推广的作用。“空间促进阅读”是一个涵盖心理学、行为学、设计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课题,针对不同主题、不同受众群体而设计的阅读空间有助于激发读者产生阅读情感共鸣,提升阅读感受,并能使读者产生持续性的阅读行为。简而言之,就是特定的公共阅读空间环境是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提升读者阅读质量的催化剂,而读者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收获则是公共阅读空间品质在读者身上的体现。
3 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案例分析
3.1 东莞市城市阅读驿站建设案例
东莞市城市阅读驿站(以下简称“阅读驿站”)是东莞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打造的一批公共阅读空间,它是东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就近便民的新形态,大多选址于市民身边、环境怡人的休闲场所,如咖啡厅、茶饮店、文创基地和展览馆等,配以书刊和“一卡通借通还”自助设备,为市民提供一种高品质的休闲阅读服务。2017年6月5日,东莞市首家阅读驿站——麻涌分馆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城市阅读驿站正式揭牌开放。截至2019年底,东莞市共有13家阅读驿站建成开放,2019年全年借阅量 10 245 册次,到馆56.64万人次,全年254场阅读活动吸引了超过 8 000 人次参与。2020年,又新增了6家阅读驿站,可以说,阅读驿站已经成为东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驿站是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东莞图书馆提供技术支持下,由镇(街)级分馆具体落实建设的,相当于镇(街)分馆的服务点,与社区(村)服务点不同的是,阅读驿站的日常运营管理主要由开展合作的社会力量或志愿者负责,而其为读者提供的图书馆服务则由镇(街)分馆馆员统筹规划,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有效规避了管理人员专业性不足、无法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弊端。镇(街)分馆馆员能够以全镇(街)图书资源为后备,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类型的阅读驿站配备相关图书,从而优化镇(街)各服务点的藏书结构,提升图书利用率。例如,东莞市大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阅读驿站同时也是大朗分馆打造的首家康养主题馆,在建成之初,大朗分馆就在全镇范围内调拨了大量健康、养生主题的书籍和绘本图书至该阅读驿站,当前,该阅读驿站藏书近 6 000 册,成为大朗镇传扬健康养生生活的新阵地。
根据合作的社会力量性质,阅读驿站开展的多种读者活动不仅形式新颖,还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如麻涌分馆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城市阅读驿站依托自身场地优势,实地开展垃圾分类、固废处理、餐厨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读者通过亲眼观察和亲手操作在心里留下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大朗分馆梦坊咖啡城市阅读驿站不只是图书馆和咖啡馆的结合体,同时还是“大朗创意创业基地”和“筑梦大朗·青年活动空间”。截至2020年1月,大朗分馆梦坊咖啡城市阅读驿站举办的活动超过 1 000 场,包括斯坦福大学“繁荣实验室”The Flourishing Lab公益课、麻省理工学院走访交流会、毛织行业设计师年会、创变者全球巡回东莞站分享、“朗读会”沙龙、“亲子馆”阅读分享会、“智朗团”交流会、“女童保护”公益课、咖啡分享会、读书分享会等,并开设梦坊学堂,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咖啡知识学习课程,深受读者欢迎。
3.2 其他地区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案例
3.2.1 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为推动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合肥市政府出台《推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并配套多项行政措施助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合肥市公共阅读空间以“图书馆+书店”为主要运营模式,主要由合肥市图书馆承担图书等相关资源的采购和配送工作,由书店全面负责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管理,使图书馆的丰富图书资源与民营书店对市场环境、读者需求敏锐触感和响应速度有机结合。合肥市公共阅读空间日常为读者提供“4+X”服务,不仅满足读者阅览、活动和休闲需求,还兼顾“四点半”学校、市民小剧场、“双创”空间等多元特色功能。合肥市图书馆与社会力量为满足当今社会大众对阅读的新需求共同研究出新的发展思路。3.2.2 温州城市书房。温州城市书房建设是温州市图书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项探索,主要由温州市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打造全天候开放、无人值守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温州市“十大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城市书房大多选址在人流秘籍之地、建筑一楼临街处,建筑面积在150—300平方米之间,每个城市书房配备 10 000 册图书和20—50个阅览座席。其前期的建设经费由市财政支出,温州市图书馆主要负责图书管理系统、标识系统等专业性设备的管理以及提供馆藏资源更新服务和阅读推广服务,后期的运营、管理和维护等人员配置和费用支出则由社会力量承担。截至2019年底,温州市已建成88家城市书房,形成了温州市“15分钟都市文化圈”,成效显著,已成为温州市的一道引人注目的城市文化风景。温州市城市书房服务综合标准化项目于2019年底成功入选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这既是对温州市城市书房的肯定,也是城市书房高品质的体现。
3.2.3 江阴市“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以下简称“三味书咖”)创办于2014年,同样采用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模式,是江阴图书馆为打破现有总分馆体制局限和可用资源局限的探索和尝试。“三味书咖”立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理念,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即准入标准、建设标准、服务标准、评估标准和工作协作标准,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2014年11月20日,江阴市首家三味书咖试点咖啡馆——桥南小茶正式对外开放,为全国首创,为江阴市和其他地区开展图书馆和社会力量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