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斐
(青岛市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000)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8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逐步通过加强乡村网络建设、数字终端建设、数字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化网络建设全面普及。目前,我国各个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全面普及开来,各类乡村数字化设施、设施、信息化设施建设工作也在逐步加快,以大数据、物联网、新媒体为代表的数字业态也逐步融入乡村发展中,农村电商、直播带货、虚拟乡村文化服务站在乡村全面扎根,数字技术、数字媒体、数字终端及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文化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面对农村数字化建设的新趋势,各地图书馆也依托各种数字化措施开展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引导更多农村居民积极参与阅读、体验数字服务,以达到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素质的目的。本文聚焦数字乡村建设新趋势,对数字乡村建设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影响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提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创新发展思路,以期为当前图书馆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成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提供新方法,从而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有效发展。
1 数字乡村建设概述
1.1 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
目前,在数字化浪潮背景下,众多数字终端、数字化设施在我国各地纷纷落地,使农村数字化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农业生产方面,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在农情灾害的智能监测、无人机消撒、农机智能化控制、动植物疾病精准预防、动植物精准投喂方面,数字化技术都取得明显成效。在农副产品销售方面,电商平台、自媒体、新媒体、直播带货成为重要的销售端口,对于农副产品流通、农产品消费市场拓展、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客户群体精准识别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村生产生活方面,众多以数字技术、数字资源为核心的数字服务场景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一方面,电商平台、网络学习平台的引入给农民学习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购买农业生产机械及农业商业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端口;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使众多社交服务应用成为农民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重要渠道。同时,数字平台在乡村民主管理、政务服务、党务服务、基础教育、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逐步推进,并依靠众多的应用场景成为基层服务、公共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 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从现有学术研究成果来看,数字乡村是依托当前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及网络通信技术而形成的以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乡村发展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业态,既能通过对乡村居民的有效培训提高他们的数字化技能,也能借助数字技术通过对乡村产业的赋能,帮助乡村产业实现有效的转型,提高乡村生产生活效率。数字乡村内含的多种政策要素、引导机制,与乡村振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脱贫有着内在契合性。乡村图书站、乡村文化服务站是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科学思想的前沿基地,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依靠数字技术、互联网、数字技术对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站全面赋能,促进乡村图书站、乡村文化站在数字化建设与资源整合升级过程中进一步发挥数字资源的引导力、影响力,逐步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满足乡村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2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影响
2.1 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文化资源保障能力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信息网络链接乡村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乡镇图书站、省市图书馆,形成了层级化的数字资源共享系统,借助虚拟“云空间”,音视频等实物资料转化为便于存储利用的数字资源,依靠数字系统垂直供给到乡村文化服务站,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资源服务需求,而且可以通过打造相应的“数字阅读终端”“全景共享平台”,打破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间的信息隔阂,让乡村民众足不出户就能随时随地漫步“云”端,从而让图书馆优质的数字文化资源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同步融合,这样乡村民众就不再受传统农家书屋阅读资源不足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借助数字资源共享系统查询书籍、阅读书籍。例如,山东德州图书馆借助5G网络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服务系统,将各类纸质农业科技书籍、农技文献转换为数字资源,并借助“农业技术服务系统”共享,乡镇民众通过图书馆开发的移动App就能快速访问,这样不仅满足了乡村民众的技术查询需求,同时也扩大了图书馆数字服务的范围,全面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文化资源保障能力。2.2 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资源结构调整与升级
数字乡村建设使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借助移动网络与数字媒体实现更全面、更广泛的共享,传播效率也大幅度提升,不再局限于城市空间共享与传播,各级乡镇、自然村也得到有效覆盖。具体而言,数字乡村使各种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经营方面等实体资源升级为数字资源,从而将图书馆馆藏资源、农业技术服务资源有效下沉到乡村文化服务站、乡村阅览室,并依靠数字终端、移动设备更为全面生动展现,通过线上的互动交流、乡村共享阅读空间打造沉浸化阅读场景,多元化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现优化数字文化资源结构,扩充数字文化资源储备提供自由交互的空间,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功效使用效率。例如,烟台市农业技术展览馆联合市博物馆借助云存储技术,打造乡村农业技能服务数据库,将分布在网络空间与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农业数字资源进一步整合,依靠微信、微博社交媒体推送农业技能服务信息,使村民借助智能手机就能快速参与线上农业技能服务讲座与农业知识交流活动。2.3 面向乡村民众提供一站式数字文化资源服务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乡村数字文化资源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对农村群众提供一站式数字文化资源服务,面向乡村民众提供信息技能培养、农业信息咨询、农技指导等服务,以传统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站为载体,借助数字技术打造“一站式乡村数字服务驿站”,实现农业技能服务、农业生产指导、信息技能培养、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领域服务,拓展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的范围,促进数字文化资源传播与利用各个环节的充分整合,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顺义作为“首都粮仓”,村民们在粮食种植、病虫害防治上有着巨大的知识信息需求,顺义区农委联合图书馆、农技服务站、乡村振兴局在全区23个乡镇建设了“数字农技服务站”,为农业种植户提供灾情预警、农技学习、病虫害防治、咨询问答等多种公共文化服务,使农业生产安全有了更充分的保障。3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用机制
乡村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数字乡村建设是从信息、文化、经济、技术等维度遵循数字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数字革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赋能,帮助乡村解决信息共享不及时、文化资源匮乏、文化服务内容缺失等问题。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资源供给、文化服务布局、数字网络共享三个层面上,通过精准对接乡村群众、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协调布局、搭建数字服务平台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见图1)。
图1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