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诗词
文章内容页

向古典诗歌学习语言

  • 作者: 星星·散文诗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5697
  • 谢克强

      向古典诗歌学习语言

      谢克强

      中国新诗走到今天,已近百年了,尽管经过一代代诗人的努力,但始终没有打通与古典诗歌的隔阂,也始终没能完成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对接与继承。这与中国新诗的产生原因不无关系,更与五四时期对于古汉语过于偏激的态度不无关系。

      中国新诗的产生,应该说是从翻译与模写西方诗歌开始的,直至今日,近百年了,当代中国新诗,不少仍是西方诗歌的仿写,以至新诗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度不高,我以为除了与接受美学有关外,最重要的还与语言有关,因为诗是语言的艺术。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举例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诗《自由,爱情》——“自由,爱情!/我要的就是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将爱情牺牲。”

      这是学者孙用翻译的。我还看过其它翻译这首诗的版本,不知有多少人甚至是诗人记住这首翻译的《自由,爱情》?但诗人殷夫却将这首诗翻译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言简意赅,精辟透彻,诗虽短小,但思想容量极大。这首殷夫翻译的诗,恐怕不只是诗人,只要初识文学的人都会背诵这首诗,何故?因为诗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更由于语言极富张力。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所以要发展中国新诗,除了要根植当今中国的生活深处,还必须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特别是诗的语言传统,使诗更富艺术张力。我在写作中就曾作过探索。例如我在抒情长诗《三峡交响曲》中的《十一月八日纪事:大江截流》的结尾写道:“历史呵/从竹简的《诗经》吟诵的历史/从线装的《唐诗》陶醉的历史/从远行的指南针远行的历史/从漂泊的瓷漂泊的历史/你记住了吗/公元1997年11月8日/下午3时30分//中国人用智慧、胆量和勇气/又一次截断万里长江/吟一行/举世无双的绝句”。

      在这里,“绝句”这个词就极富张力,不仅使诗富有诗意,也使诗更富艺术魅力。

      本文标题:向古典诗歌学习语言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810608.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最新被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