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诗词
文章内容页

当代诗话

  • 作者: 中华诗词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588
  • 诗美的创造

      赵金光

      美,是诗的生命线。诗人写诗,其实就是

      在用一种符合本质、符合规律的方法来进行审

      美创造。

      涛人要建构的诗美大厦是形式美和内容美

      互相呼应的。形式美包括音乐美、格律美、排

      列美、色彩美、结构美……内容美包括雄浑

      美、豪放美、婉约美、和谐美、意趣美……这

      种种美的因素,要在诗中表现出来,实在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世界充满着美,要想写出美来,首先得发

      现美。发现美,须用眼睛去看,用五官去感

      知,更得用心灵去感受。

      边塞,历来是十分艰苦的地方,苦寒荒

      凉,入眼是大漠孤烟、漫漫黄沙,但从汉唐以

      来却出现了许许多多震烁千古的著名诗篇。王

      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云: “青海长云暗

      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

      破楼兰终不还。”诗人从长云迷漫、雪山孤城

      的环境,从金甲磨穿、“白骨掩蓬蒿”的血战

      中,发现并歌颂的是报国将士“不破楼兰终不

      还”的壮美。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

      胡沙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

      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发现并写出了美妙阔

      远的意境、可以感知的一幅思乡画卷、乐观开

      朗的一剑豪情。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

      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与杨祖德

      书》)引用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著名代

      表人物曹子建这段话,并不是吓唬诗美的创作

      者。诗在文学领域,是艺术技巧要求最高的一

      种,表现诗美,难度也最大。若有老杜“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方干“吟成五字句,用

      破一生心”的刻苦,加上敏锐的观察、勤奋的

      积累、勃发的灵感,应该是可以创造出惊天

      地、动鬼神,闪射出诗美光芒的诗。

      小时候,我生长在乡村,面对乡村的远山

      近树,一田田庄稼,以为找不到美的诗意。读

      到白居易的《村夜》,大受启发。他面对夜晚

      的乡村,有“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

      绝”之咏,点出了秋色浓浓,虫声切切,鲜明

      地勾出秋夜的特征。接着描写由村庄转向田

      野,有“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的妙句,展开了一幅让人耳目一新的画卷。恰

      是荞麦花开时节,月光朗照下的荞麦田,如一

      片晶莹的白雪,灿烂耀眼。一个月下的乡村夜

      景,在白居易的笔下,被描写得美丽动人,这

      是捕捉的成功,更是诗人匠心独运的成功。

      《唐宋诗醇》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

      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雅与俗(外二则)

      赖登维

      启功,大雅者也。其纪念顾随教授忌辰

      30周年,撰联云:“文苑仰宗师,众失拱辰三

      十载;书坛标众望,脉延典午两千秋。”“拱

      辰”,语出《论语·为政》: “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拱之。”喻众望所归。“典午”,司

      马的隐语。典,掌管,与“司”同义;午,在

      十二生肖中是马,晋帝姓司马,以“典午”代

      晋朝。此处借指书法艺术的高峰。此联用典贴

      切巧妙,非一般文人雅士所能道。又其题赠香

      港散文家董桥联云: “窥园圣学传繁露,纳履

      玄机获素书。”上联言汉代董仲舒为传圣学,

      著《春秋繁露》,十年不窥园;下联言张子

      房,在圯桥上为老者纳履,终获兵书,助刘邦

      夺得天下。上下联切“董”、“桥”二字,大

      可玩味,有雅趣,也有谐趣,非一般嵌名联可

      比。

      启功,亦大俗者也。他曾自撰《墓志铭》

      日:“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

      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

      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

      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

      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

      再看《沁园春·美尼尔氏综合症》: “夜梦初

      回,地转天旋,两眼难睁。忽翻肠搅肚,连呕

      带泻,头沉向下,脚软飘空。耳里蝉嘶,渐如

      牛吼,最后悬锤撞大钟。真要命,似这般滋

      味,不易形容。明朝去找医生。服‘本海啦

      明 ‘乘晕宁。说脑中血管,老年硬化,发

      生阻碍,失去平衡。此症称为,美尼尔氏,不

      是寻常暑气蒸。稍可惜,现药无特效,且待公

      薨。”这些诗词,通篇口语,不用一典,读来

      捧腹。收在《启功韵语》、《启功絮语》、

      《肩功赘语》等书中的诗词,亦庄亦谐,雅俗

      杂陈,内涵丰富,别出心裁。严羽《沧浪诗

      话》云: “学诗先除五俗:一日俗体,二日俗

      意,三曰俗句,四日俗字,五日俗韵。”启功

      先生不予理会,也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原来,雅与俗,不仅萝卜青菜,各人喜

      爱;还可以集于一身,冶于一炉。

      多与少

      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弘历,在位63年,据

      说总计写下了43000余首诗。其诗词创作的总

      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诗》,不知要超过李

      白、杜甫等人的诗作数量多少倍,但是没有谁

      称他为诗人。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只有

      48首,却是真正的诗人。一首《枫桥夜泊》,

      倘要谈论唐诗的七言绝句,就绕不过去。

      2011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

      学奖授予瑞典80岁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

      姆。特朗斯特罗姆是瑞典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虽然创作的诗歌只有163首,但都是精品。据

      说,他“一年只做3首诗”。

      传世之作,不在于量,而在于质;无须多

      产,但求精品。

      诗可疗疾延年

      诗可疗疾延年,古今中外皆然。陆游《山

      村经行因施药》诗云: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

      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

      然。”读诗比川芎、白芷等除风定痛的药品,

      更具有醒脑宁神之疗效。清代青城子《志异续

      编》载一医案:白岩朱公患气痛,每当疾发

      时,取杜(甫)诗朗诵数首即止。国外有医院为病

      人提供了“诗书疗法”,如意大利有“诗”药

      有限公司,出版多种诗集,供患者选用。日本

      北海道扎幌市,有一长寿俱乐部,参加者多为

      老人。俱乐部组织会员写诗、举办诗歌朗诵

      会,会员因此少疾病,多长寿。以现代医学角

      度观之,读诗写诗,乃修养心灵、调节精神、

      消除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提高心身健康质量

      之心理疗法。

      本文标题:当代诗话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835909.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最新被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