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诗词
文章内容页

读组诗《编辑生活剪影》

  • 作者: 中华诗词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1630
  • 苗作斌

      近日接到原《红旗》老同事信,向我推荐一组写编辑工作的诗。信中说,“在《焦作诗词》第18页,读到关于编辑工作的几首七律,觉得很有意思,过去还没有读到过这样的诗;你是以编辑为职业的专家,送你看看,或有同感。”其实,这组诗已经发表在《中华诗词》杂志2014年第9期,作者赵京战,当时任杂志社常务副主编。

      这组诗题为《编辑生活剪影》,作者还写了题解:“2003年5月18日,正值非典期间,开始到杂志社工作,勉力为之,颇有感慨,乃记之以诗。”诗共六首,编辑工作每个环节皆有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先把全诗引述如下:

      (一)审稿

      挑灯伏案费沉吟,句句篇篇仔细斟。

      冀北群中搜骏马,周南乐里辨瑶琴。

      每逢佳作心中喜,哪管萨斯窗外侵。

      朱笔一支如耒耜,好移苗树入琼林。

      (二)改稿

      璧有微瑕圃有芜,切磋芟剪费工夫。

      每忧手重伤原玉,还恐草长遮嫩株。

      调柱调弦依旧曲,点晴点石看新图。

      词林莫许添樗栎,诗海不教留弃珠。

      (三)编稿

      布阵排兵岂惮烦,劣优得失寸心间。

      安排彩线串珠玉,调整垅畦栽菊兰。

      铁板铜琶凭激荡。低吟浅唱任回环。

      已将雅颂铭周鼎,应置关雎第一篇。

      (四)校稿

      底稿新文左右持,偏从马迹辨蛛丝。

      心忧倦眼迷形似,手把台灯向近移。

      百卉丛中搜细草,珠玑堆里觅微疵。

      争风人炒伊拉克,挥汗谁知兵马司!

      (五)删稿

      云锦天章尺度开,个中取舍费安排。

      不教彩凤添拖累,忍把霓裳再剪裁。

      删却好诗真惋惜,整齐栏目更和谐。

      但期佳丽联翩至,争上诗家大舞台!

      (六)新刊出版

      墨香如酒醉多情,百苦千辛一扫平。

      弄瓦弄璋皆喜讯,种瓜种豆见收成。

      选编校改知忧乐,功过是非任说评。

      我愿逢人便高喊:诗坛今日得新丁!

      我既是以编辑为业(但担不起“专家”称号),又对古体诗有偏爱,拿到手即读了,果然有同感,果然是好诗,倍感亲切。说它好,是这些诗写出了作者的美好情怀和郁郁文采。情怀也称境界、精神,你看《审稿》中的“挑灯伏案费沉吟,句句篇篇仔细斟”、《改稿》中的“璧有微瑕圃有芜,切磋芟剪费功夫,每忧手重伤原玉,还恐草长遮嫩株”、《编稿》中的“布阵排兵岂惮烦,劣优得失寸心间”、《校稿》时“心忧倦眼迷形似,手把台灯向近移,百卉丛中搜细草,珠玑堆里觅微疵”、《删稿》里“个中取舍费安排”等等,让人看到作者常怀恐惧敬畏之心,以认真尽责、细致周密,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待稿件,务使经过自己筛选,既不要有不近绳墨、不入品流的“樗栎”混上版面,又不要漏了好诗,留下“遗珠”之憾,从而使刊出的文稿更准确、更鲜明、更生动。这正是作者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思想境界的一种表现。由此我想到,搞好编辑工作一定要屁股坐下来,心要沉下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做到;切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未涉深水而谈海,未睹鱼鳖而话龙,更不要“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要有敬业之心、尽责之行,不断学习,不断奋进,成为学者型编辑,使每篇经手的稿子都留下积极印痕。清代学者章学诚说过两句话:“临文必敬,论古必恕。”这里的“敬”与“恕”,不是道德范畴,而是认知的态度。敬之意是表示对作者为文所付出的辛勤劳作的尊重、珍惜和爱护,要客观全面、深入细致对待文章,不仅看文章本身,还要看它的背景和指向。这才是每个编辑工作者对待稿件应有的态度和信条。

      好诗一定是思想意境与语言文采相融相结的。说到文采,并非像有的人认定的那样,以为辞藻华丽、刻意雕饰、珠光宝气才算,即所谓“瘠义肥辞”、“习华随侈”,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洗尽铅华见真纯,是言未尽而意无穷,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信手拈来、境界全出。晚唐诗人司空图说过:“神存富贵,始轻黄金。”其意是说,一个人思想意境高远美好、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他就不会刻意把功夫精力用于搜索枯肠去雕琢修饰文字上面。诗人的“惊人之语”、妙词警句,不是坐在屋中空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学养基础之上的,是由观察、学识、经验长期孕育和滋养的结果。启功先生有言:“仆常谓,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嚷者,理直气壮,出以无心;想者,熟虑深思,行以有意耳。”这也告诉我们,好诗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正确理解诗的意境和文采。“编辑”诗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引用历史典故或用形象比喻把自己的立意抒情表现得那样鲜活生动、寓意精微、韵味醇厚,引人入胜。《审稿》中的“冀北群中搜骏马,周南乐里辨瑶琴”,便是以伯乐选马、孔丘编经的故事表示一个编辑要有伯乐的眼光、孔子采风的精神才能做好审稿工作。前一个典故出自韩愈《送温处士序》,序文第一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下文紧接着对此作了解释:“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耶?解之者日: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由此可知诗作者的心迹,对来稿中良者皆要选出,做到“好移苗木人琼林”以不留遗憾;《改稿》中“调柱调弦依旧曲,点睛点石看新图”,告诉我们编辑工作既要尊重原作,不得随意改动,要中规中矩,即遵守常规常识,又要有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勇气和本领,大胆创新,开拓新意。我记得有人作文提过,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李泰伯认为“德”字过实,改为“风”,广阔悠远。范闻之,“凝坐颔首,殆欲下拜”。一字之改,令人浮想联翩:风骨、风格、风韵、风姿、风流、风采、风雅、风貌、风云、风雨、风雷、风华、风纪、文风、学风等等。改后之歌,传唱百代,这就是“画龙点睛”。郭沫若1940年代写过《虎符》剧本,在重庆上演引起轰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人艺重排,导演焦菊隐在舞台表现形式上加进许多新的创意,令演出更生动感人。郭老看后,很高兴,对焦说:“点石成金啊。”中规中矩易,点睛点石难,没有深厚文化理论素养和高度语言文字技巧,便与此无缘。《编稿》中作者用“铁板铜琶凭激荡,低吟浅唱任回环”表达编刊的全局全面的观点,在坚持主旨的同时,在表现形式语言文风等方面,提倡风格多样、形式活泼、手法灵动,既要有黄钟大吕、铁板铜琶、宏文雄论,又要有丝竹檀板、小桥流水、浅吟低唱、美文小品,或者短小精悍、文采斐然的匕首投枪,让刊物更生动、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稿件编排也有学问:“已将雅颂铭周鼎,应置关雎第一篇。”这是作者编稿中的切身体会。要善于把众多稿件分门别类,按性质、形式放在相应的合适的位置。这是用《诗经》分类做比喻。《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应将它们铸在礼器盘鼎之上。而作为“风土之音曰风”的《关雎》,孔丘把它自然放在《诗经》风部的开头。要做到这些,同样要求编辑具有高超的眼光和深厚学养。《新刊出版》作者以“弄瓦弄璋皆喜讯,种瓜种豆见收成”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这里面既有对自己劳动成果视为生儿育女的珍爱,又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信条的体悟,以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付出更多心血,来促进刊物不断提升,不断壮大。“编辑”诗写得很美,实际上它反映的正是编辑生活的内在之美。这种美并非所有人都能看到和体味到。不是有些就把读稿、改稿、校对工作看作是单调枯燥、繁琐毫无情趣可言的事情吗?古话说,业精于勤,专于勤。只有业务精了专了,才能获得进入到业务的深层内涵、领略其美丽境界的钥匙。而美丽工作需要由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的人去做,才能形成和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可见,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编辑是不容易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付出辛勤劳作和智慧,熟习它、了解它、做好它。这既是诗作者想表达的含义,也是许许多多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共同的体验和心声。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本文对“编辑”诗主要从根和实方面说起,对于言和声,也就是这组七律的平仄、对仗、音韵、粘对等格律方面基本没有涉及。这主要是我对此知之甚少,无从说起,只好留给方家去评说了。

      我为《中华诗词》杂志有这样高素质的编辑人员而高兴。《中华诗词》杂志能发表这样的好诗,真实地反映编辑的生活和工作,道出编辑生活的甘苦,为“老编”们站出来说话,我作为一名编辑,感觉遇到了知音。我想,凡是在报刊当过编辑的同仁们,都会喜欢这样的好诗,也都会从诗中悟到点什么。

      本文标题:读组诗《编辑生活剪影》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83593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最新被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