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琦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到,“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它指可以引起人们审美感情的,以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诸种形式关系。戏剧作品的舞美设计是舞美工作者在对剧本进行二次创作时,构建“有意味的形式”的一个过程。而这种形式的构建,经由广大舞美工作者在具象、抽象、意象等领域的全面探索,已经从单纯的写实造景,逐步发展成为在舞台上运用多样化的技术、材质、元素,营造多姿多彩的空间场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元素不断在戏剧舞台上呈现,其中,水这一自然元素在当今的舞美设计中,就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本文将通过对水元素的运用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透视当代舞美设计如何充分利用水元素实现艺术表达,构建戏剧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水元素的基本特质
从广义上来说,舞美中可用到的水元素包含了水的不同形态:不仅仅是液态的水,也可以包含气态的水雾和固态的冰。本文重点聚焦于液态的水这一基本形态展开。
相较于舞台装置中常出现的人造材质,水作为一种自然元素,是有机的、透明的流体,富有可塑性。同时,水又比火、风等元素可控性更强,这也就使得它具备被改造、变化的丰富可能性,且易于操作,可以根据作品和舞台的要求,采取雨水、水池、溪流等不同的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文本中都能找到较为合适的使用路径,更具有普适性。
此外,水元素的一些特性,也让它可以呈现一些独特的舞台效果,比如水透明、折光的特性,不仅不会阻碍演员的表演,反而可以在灯光的配合下,为演员的表演赋予倒影、变形等效果;又比如水具有浮力的特性,可以给其他装置道具产生漂浮的效果,营造不一样的舞台呈现。
除了视觉之外,水元素还可以给予观众一种“全息”的感受。水滴声、浪涛声、水温等,都能够激活观众听觉、触感等方面的想象,进而产生通感。而由水联想到的各种概念,比如潮湿、滋润、纯净、流逝,以及女性等,也可以与人的情感相勾连,尤其是女性,在很多文化背景中,女性经常与水联系在一起。这也使得一些女性主义的戏剧作品都会将水作为一个重要的舞台语汇来凸显主题。
水元素运用案例解读
1.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美狄亚》中的水元素
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创作的当代戏剧《美狄亚》改编自德国著名作家沃尔夫的小说。在沃尔夫的小说中,故事核心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在水这个意象之上的,因此戏剧《美狄亚》在舞美上也充分运用了水的元素。作品中,四四方方的水池占据大部分主舞台,如同镜面一般,在灯光的巧妙配合下,原本只是浅浅覆盖住舞台的水面显得深不可测。这构成了一个基本的表演场域,又营造出个人内心世界的想象空间,喻示着作品对人内心世界的冷峻折射。水面上漂浮的手偶,象征着一个个死于水中的剧中人物,也暗示观众水底正埋藏着故事的真相等待揭开。
水舞台的运用在当代戏剧作品的舞台设计中并不罕见,其作用不仅在构建非常规的表演空间,同时还可以营造出契合剧作的场域氛围,帮助观众更直观的理解作品主旨。正如《美狄亚》中那片看似深不可测的水域,既是对真相的隐藏,同时又是显露秘密的通道。粼粼的水面被投放在舞台后方的墙面上,观众仿佛置身于绰绰的水面底下看向迷蒙的真相。而這一版《美狄亚》的主要戏剧动作正是揭开真相,还原真相,将真正的美狄亚展露于人前。
2.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中的水元素
《欲望号街车》是著名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本的《欲望号街车》在视觉上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剧场里的“雨”了。三面双层的雨幕围绕着舞台,在开场时升起,随着演出的节奏与气氛,时快时慢,时密时疏地下着。这个雨幕的设计其实是一道水墙,分割着空间,暗示着室内环境。相比于实体的墙,雨幕水墙制造了一个透明、可穿越的墙,解放了演员的肢体动作。
除了分割空间的作用,雨水这一元素的运用,也对整部作品的气氛渲染有着显著的作用。雨水那种黏黏湿湿的感受,充斥着黄梅天上海人生活的角角落落,令人生厌。而剧中布兰奇被雨幕包围,也像极了黄梅天的上海人,无处可避,只能无奈承受命运的冲击。借由上海观众对雨水日常的体验,剧中人物的处境被生动地传递了出来。而随着剧情的推进,雨量相应的变化,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外化出来,让观众更加直观感受剧中人的悲喜。
水元素很多时候是可以与女性特质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欲望号街车》探讨的诸多话题中,女性主义一直占有极显著的位置。舞台上一直落着的雨水也带着这样的象征意义,带着观众一窥布兰奇脆弱敏感如玻璃般的神经。
3.皮娜·鲍什舞蹈剧场《满月》中的水元素
《满月》是德国现代舞艺术家皮娜·鲍什2006年编创的作品,通过她独特的肢体语汇、舞者与空间的互动,展演着两性间苦涩的情爱与人世间的悲欢故事。作为现代舞蹈剧场的奠基人,皮娜似乎对水情有独钟,多部舞剧中都用到水的意象。而在《满月》这部作品中,水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
舞台上,一方大石、一片银光,水浪在舞台后方冲击着巨石,背景是黑色一片,仿若一幅月夜水墨画,营造出一个月光下如梦如幻的世界。随着表演的推进,水元素被一点点展开。滂沱大雨突如其来,舞台后侧的水域也逐渐蔓延开来,浸没舞台,舞者开始在雨中、水中尽情舞蹈。其中,水浪不断冲刷巨石,再一点点浸没舞台的设计,仿若月球引力下的潮汐,营造出独特舞台景观的同时,也呼应了作品《满月》之题。
在这个过程中,水元素不仅是构建舞台空间场域的元素,同时也在与舞者的互动中,深度介入了表演本身。比如舞者在雨中舞蹈时,水变成阻碍,与之对抗,形成某种戏剧张力。而水中舞的段落中,舞者用水桶盛水浇遍全身,水花四溅,时而在水中嬉戏,时而在水中迷失,也在水中寻找自己。借由一段水中舞,舞者舞出了关于爱、关于痛、关于悲伤、愤怒、孤独等诸种世间情感。
4.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万尼亚舅舅》中的水元素
《万尼亚舅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经典戏剧作品。该作品在国内曾演绎过多个版本,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版本在整个舞美设计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方式。从空间组织结构方式和视觉意象上来看,舞美十分抽象与写意:舞台中央一个大大的十字,划分了不同的房间与区域;整个底幕充满了树枝横斜的投影;半空中秋千和巨大的绳结挂了满舞台。但在舞台布景的细节上,每一个舞台上的道具都极尽真实。
不同于前述几个作品中水元素在舞美设计中的核心位置,上话版《万尼亚舅舅》中,水元素则体现在一个巧妙的细节上。该作为了力求细节的真实,舞台上水龙头可放出真水,茶杯和洗脚盆也见真水,甚至房间漏雨也有真水不断下滴……尤其是漏雨这一处设计,令笔者最为印象深刻。只是简单的一个滴水装置,便将漏雨的破屋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娄际成老师就曾表示:“(《万尼亚舅舅》舞台上)漏雨,是真的漏雨。导演用这个细节一下子把我带进去了,让我联想到破落的庄园已经千疮百孔,已经凋零了。”
同时,为应对真实的滴水,演员不时需要用桶去接水,这一行动一方面利用水滴与水桶的撞击声强化了观众的感知,强调了破屋这一物理表演空间载体,另一方面又为演员增加了可用的舞台调度,有助于表演发挥。尽管这样的水元素运用只是整个舞美中很小的一个细节,但颇具功能性。它与舞台各处那些真实的道具一起,在抽象写意的宏观舞美氛围之下,凸显了作品本身的现实主义戏剧美学原则。
结语
水元素在当代舞美设计中的运用极为丰富。《美狄亚》紧扣原作中水的意象,以埋藏真相的水域为舞台,进而挖掘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欲望号街车》用雨水的潮湿与寒意引发观众通感,暗喻女主敏感的内心与困窘的处境;《满月》用潮汐与雨水的设计呼应满月主题,呈现水中舞蹈的独特景象;《万尼亚舅舅》则抓住剧中漏水这一细节,以真实的滴水为假定性舞台增添真实感。这些运用的手法,无论是构建表演空间、营造舞台景观,还是渲染主题氛围,辅助演员表演,无一都是从剧作本身出发,找到水这一契合作品主旨的元素,进而发展成富有创意的舞美设计。当然,本文所讨论的案例只算是管窥蠡测。在当代的舞美设计中,运用到水元素的舞台作品不胜枚举,形式也非常多样。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元素在舞美設计中的使用,其目的都是搭建起作品与观众之间理解的桥梁。因此,舞美工作者在为戏剧作品构建舞台空间时,必须根植于剧作本身,找到最恰当的逻辑支点,选取最合适的视觉元素,才能更好地为舞台作品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