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舟周 超
(1.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1620)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论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了要坚持这一发展思想。由此,这一主题引发了学界的热议。笔者通过梳理22篇有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期刊论文,将国内学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现状归纳为四个方面,并分析了目前学界对这一主题研究尚存的五点不足,希望能为今后深入研究这一主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
(一)形成的历史脉络
从笔者搜集的文献来看,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目前,学界只有两位作者有所提及。首先,彭焕才提及了其中的两个关键时期,简单论述了这一思想的提出过程:一是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2015年10月26-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次,李冉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一发展思想提出和孕育的三个过程。第一,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又是以三个时间段为标志的:一是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大产生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二是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并提出“三个共同享有”,明确了中国梦的本质。李冉强调这一过程成功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创造了理论条件。第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一重要论断为标志的,这一过程正是这一发展思想形成的实践条件。第三,宣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执政立场的过程,这一过程被视为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条件,对于这一过程,李冉划分为四个时间段:一是2014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专访时提及他视“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为执政理念;二是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产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三是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产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四是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立场。(二)形成的理论依据
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大部分学者一致认同以下三种观点: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的理论;其次,这一发展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思想的价值倡导;最后,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除了这三个论述较为集中的理论依据之外,杨丽艳、程绫绡立足于西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进一步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同时也离不开对西方经济发展优秀成果的借鉴和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张鑫则强调这一发展思想的直接来源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主要包括毛泽东同志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动力观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邓小平的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最高准则,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强调这一发展思想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三)形成的实践基础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方面,学界只有两篇论文有所论及,其中杨丽艳、程绫绡认为这一发展思想的形成是基于对1949年以来党的执政实践的理性思考。张晓东则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党一以贯之的精神传承。(四)形成的时代背景
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学界围绕国内和国际两大维度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邢伟、曾志敏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是政府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的需要,是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杨建晓则看到了制度完善的重要性,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背景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必须更加牢固地确立;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行机制建构不足;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督机制不够优化;第四,“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而祝辉则把这一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三个前所未有”“三个没有变”和经济发展上处于“三期叠加”时期为代表的当前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提出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决定了新发展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而这些复杂的形势主要表现为需要破解的“四个难题”:一是在我国当前改革中表现出来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的难题;二是我国进入“表达诉求、矛盾多发和攻坚克难”新时期时遭遇的新难题;三是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难题;四是面临某些国家对我国围堵打压的难题。在此基础上,邹绍清、王红云从世情、党情、国情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一,大动荡和大变革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发展只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第二,我们党的“四大意识”理念不强,腐败问题依然存在,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第三,解决国内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们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目前发展存在的四大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一,从总体上看,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以及不可持续的问题非常突出;其二,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其三,从发展的结构来看,产业结构不合理;其四,从发展的目标实现程度来看,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内涵
许多学者都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其中姜淑萍把这一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发展目的看,发展是“为了人民”,体现了这一发展思想的价值立场;第二,从发展手段看,发展要“依靠人民”,体现了这一发展思想的根本动力;第三,从成果分配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这一发展思想的根本目的。李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点新的科学内涵:一是在发展方法上坚持一切从问题出发;二是在发展效果上坚持一切由人民检验。胡鞍钢则进一步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新内涵,并将其归纳为五个维度:第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发展的实质是人民的现代化;第三,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发展的本质是人民实现自由的扩展;第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第五,发展的原则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商紫君、谢鸿昆则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发展、是机会平等的发展、是共享的发展。(二)主要内容
学界认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杨建晓从“五位一体”的视角论述了这一发展思想在兴民、重民、惠民、安民、利民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权力来自人民并为人民所用;第三,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解忧愁;第四,坚持人民本位文化,让文化启迪民智;第五,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绿水青山。李纪恒以同样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的认识,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关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此外,王晶晶强调了这一发展思想其他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了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立了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指明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基本立场,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利益问题,旨在共同促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和中国美丽。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理论价值
关于这一主题的理论价值的研究是学界论述最为集中的一个领域。大部分学者肯定这一发展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和传承党的执政理念方面的作用。如姜淑萍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和彰显党的根本宗旨的同时,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强化了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动准则,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和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凝聚力。王明生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与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确立了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彭焕才表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上的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韩喜平在考查西方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超越了西方发展理论,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主旨就是要克服西方发展理论的资本单纯追求利润的制度短板与不良后果,避免了因资本主义存在的人的异化、劳动异化而导致的发展异化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的本质超越。李怡、肖昭彬认为这一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批驳了极端个人主义和山头主义错误,还确认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唯物史观原则;不但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路,而且以其导向的直接性增强了具体工作的可操作性。胡伯项、艾淑飞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体现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还体现着权力观和党的执政理念。此外,竟辉、王岩强调:这一发展思想的人民性特征揭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体力量,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前提与基础。(二)实践价值
学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价值研究主要是围绕这一思想在引领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人类社会的新发展的作用两个方面展开的。杨建晓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方向,为推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王晶晶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调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助推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伟大进程。彭焕才指出: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与指引了全面从严治党,拓展与指明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新路径;另一方面,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价值正名塑形,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中国范式、为中等收入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为解决经济全球化矛盾贡献中国方案,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启示,引领和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新发展。而李冉则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利于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学界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主要包括张晓东的两点论: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二是要着重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促进就业创业、改善社会保障、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商紫君、谢鸿昆的三个坚持:其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二,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支撑;其三,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依托。周文彰、郭蓉的三个落实:第一,落实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制度保障;第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保障,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为官之道;第三,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群众保障,充分发挥“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整合、激励、规范作用。杨建晓的四大贯彻策略:第一,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第二,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行机制;第三,优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督机制;第四,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张云德、郭建娜的五个坚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党的核心引航作用;坚持共享发展,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坚持改善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主体防止“精神污染”的自觉意识;坚持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此外,王增杰认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正确途径,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这一发展思想的关键。五、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现状的分析评价
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伊始,学术界对这一发展思想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探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理论依据、实践基础、时代背景及其科学内涵、主要内容、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发展思想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学理契机和理论启迪。但是由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的时间并不长,而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主题的研究总是需要经历一个理论不断深入、实践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所以目前的研究难免存在不足,而这些不足正是我们可以重点挖掘、深入探讨的着力点,同时也是弥补空白、解决问题的关键。从笔者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目前学界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对这一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作一个较为详细的论述,也没有进行阶段性的划分,这样就不容易理解这一发展思想形成过程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
第二,没有整体性地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尚未梳理出一套完整的关于这一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大多只是从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涉及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有的把这一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没有界定开。
第四,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路径,学界大多停留在大的方针政策上,而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细微处着手。
第五,在论述方法上,目前学界大多侧重于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解释性的说明,而少有深入寻求学理支撑和进行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