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知演变及经验教训探析

  • 作者: 克拉玛依学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9679
  • 刘东升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一传承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段曲折的历程。梳理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希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演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由于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程度不同,导致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其实践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批判阶段、批判继承阶段、否定阶段以及继承弘扬阶段。

    (一)批判阶段(1921-1938)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这一时间段内,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持全面批判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国内面临严酷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斗争,因此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激发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就必须彻底地批判传统文化。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视孔教为“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并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提出孔教已经成为阻碍西方新文化、新思潮传入中国的主要障碍。瞿秋白在《新青年》中更激烈地指出:“新青年之中国思想革命的事业,进行彻底的坚决的斗争,以颠覆一切旧思想,引导实际运动。”在对传统文化坚持彻底批判的态度下,中共中央出台了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如1932年,湘赣省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内容为“文化教育工作,是负有铲除旧社会遗传下来的一切道德、宗教、风俗旧礼教等封建残余的重要作用”的决议。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界复古主义文化思潮和国民党“三民主义”儒学化也进行了激烈批判。例如,杨明斋认为梁漱溟的“意欲决定文化”论和力求证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错误”的目的,是用所谓的“持中调和”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抗衡,从而复兴儒学传统,以此来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把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引向“尊孔读经”的老路。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陈腐的孔孟之道大势已去,而先进的新文化方兴未艾,这是客观历史规律,旧文化的糟粕也只能留给复古主义者卖弄了。

    (二)批判继承阶段(1938-1957)

    对抗日本侵略者严酷思想文化斗争的需要与关于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渐趋成熟促使中国共产党用辩证批判的观点看待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并不全是糟粕,也有其精华和优秀的部分,只有把这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来,才能更好地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正是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从我国悠久而广博的传统文化中努力寻求中华民族精神意志的渊源,以此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目标更好地服务。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由批判转向批判继承的重要里程碑。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再次阐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指出必须要把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有腐朽的东西与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分出来。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自五四运动时期就已成为其文化研究内容之一。复古主义者和全盘西化论者都绝对地看待传统文化:复古主义者盲目拔高和夸大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论者则完全失去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在批判继承阶段,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借鉴和运用,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基本上延续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认识与态度。在新中国初期,为与新的经济基础和传统文化转型的要求相适应,批判旧礼教、旧思想,破旧立新是第一位的,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资源是第二位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毛泽东指出,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在文化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推动了文化的活跃与繁荣。然而,当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和充分的理论准备,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认识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从1957年下半年反“右”运动扩大化开始,党内逐渐兴起“用革命思维搞建设”的思潮。

    (三)否定阶段(1957-1978)

    以1957年下半年开始的反“右”运动扩大化为起点,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在这2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发生了急剧变化。毛泽东先前提出学术上百家争鸣、艺术上百花齐放,但因种种原因,在当时的情况下,学术研究多为政治服务,学术自由相对缺乏。以史学界为例,雷海宗、荣孟源、向达等一批史学家和史学工作者因在史学研究方面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当时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并遭到严厉批判。教条主义之风在文化领域急速散播开来,导致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原来的批判继承变为全面否定。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被当作封建糟粕被彻底否定。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纠“左”和调整政策之际,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有过一段时间的理性看待,但随着1966年“文革”的发动而被迫中断。在这场席卷全国且长达十年之久的浩劫中,出于极“左”的政治需要,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浮面而潦草地谩骂式攻击。以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为例,该文宣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遭到彻底否定,肆意割裂历史、扭曲传统文化,“破四旧”之风横扫全国,众多宝贵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破坏;此外,一批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身心受到极大迫害。

    (四)继承弘扬阶段(1978年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批判了“两个凡是”方针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也使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思想基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客观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其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由改革开放前的彻底否定转变为继承弘扬。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了我们党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并提出对待文化应实施的方针,“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也为我们党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80年代,中国掀起了“传统文化热”,大量的丛书出版、学术机构建立和重要会议召开。1984年9月,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由国家支持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孔子基金会,并创办了《孔子研究》学术杂志,开展国际孔子、儒学研究的学术交流。1989年10月,孔子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北京—曲阜举行了孔子诞辰2 5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江泽民在接见部分海外学者谈话时肯定孔子思想是很好的文化遗产,应当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扬。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对原有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央提出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而德治礼序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1990年,李瑞环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品格,塑造与形成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有关方面整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出版普及性读物《新三字经》《中国传统道德》等。进入21世纪后,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目标,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高度评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有着清晰理性的认识、对传统文化有着继承弘扬的科学态度,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动摇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高度重视,他不仅从中华民族“根”和“魂”的角度揭示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还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重要思想文化资源。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文化的发展是短暂的,只有得到文化的滋润,社会才能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今天的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高尚品德、思维方式等都可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其次,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和升华,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最后,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些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遵循和信心。

    二、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我们要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总结,以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更具借鉴意义的思想指导。

    (一)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科学审慎的态度

    第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会衍生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有一些人利用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蓄意歪曲割裂,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肆意否定、抹杀,企图搞全盘西化。这种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的历史唯心主义,对科学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进行坚决抵制。二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一般情况下指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封闭主义主要是一味僵守本民族文化,拒绝任何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在与外来文化不断激烈碰撞、交锋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封闭与守旧不仅会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缺乏活力与生命力,更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与竞争力,我们必须同样予以坚决抵制。

      第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许多积极、合理的因素,例如以民为本、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群策群力、仁者爱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求同存异、居安思危等,都要继承和弘扬起来。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必定会存在一些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与要求,自觉抵制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腐化内容,使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合的过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滋养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既能使中国共产党深入了解国情,又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找到历史和文化的支撑。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提供了广阔沃土。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更为自觉而深入的研究和运用,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一方面要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优秀的文化资源并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毛泽东曾鲜明地作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论述。因此,我们应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的表达和传播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

    (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的灿烂遗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来源,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功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中华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巩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国共两党团结,为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从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中发掘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同构筑起伟大的中国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站在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没有振奋的精神,一个民族就不可能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从连绵5 000多年的传统文化中获得精神滋养,凝聚起13亿多中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一,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解读。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明确定位和定性,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的具体方法。在数千年的演变中,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解读,使其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系统,永葆竞争力与创造力。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解读的过程中,需遵循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客观要求,做到既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历史客观的评析,又要以理性辩证的科学思维重新审视那些能够适应当今时代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融入民主、法治、科学、公平竞争、市场精神等新理念。

      第二,必须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即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问题,而解决此课题需要我们在研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古为今用,继往开来,努力结合时代要求和实践特点进行正确取舍,并运用现代学术观念和方法梳理、阐释传统文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获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体实现方式和途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挖掘。如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社区和乡村,积极开展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尽可能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和文化传承;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利用现代科技,做好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保护;创造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够被国内外人民广为接受的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文化形象,使传统文化不仅接地气,而且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新的着力点和创新点。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知演变及经验教训探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846754.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