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娜
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融合了民族语言、风俗、价值观念、社会形态等各方面内容,是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文化传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在初中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良好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语文的教学内容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非常重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文化传统内容,可以深刻的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创新力,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发展,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有助于培养我国大量的人才供给。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通过挖掘教材内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1)课前预习普及传统文化故事。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工作,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抓住学习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传统故事的讲解,如《鲁班学艺》《曾参教子》《孔融让梨》等,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感,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交流,将自己对文化传统的想法和理解分享给其他学生。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间的互动,营造轻松的上课氛围。(2)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传统文化的概念涵盖的范围比较大,融合了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传统节日、语言差异、文学等,也正因为其高度融合性,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密度较高。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中隐含的传统文化故事,结合实际的语文教材讲给学生,这样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语文的基础教学内容,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老师在讲解《乡愁》这一文章内容时,由于学生长期处在家庭父母的温暖呵护下,对背井离乡没有亲身的感受,如果采取直接的灌输教学模式,不但没有达到教学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首先通过,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和作者的共鸣,对家乡的热爱情怀;还有,老师在讲解《我爱这土地》这一文章内容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相关的其他类文章,加深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抱负,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3)知识重在积累,增加学生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学生要利用好课余时间,教师有针对性性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比如,阅读一些古代文学名著《孝经》《春秋》《论语》《孟子》等,帮助学生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学的鉴赏能力,在阅读中积累、沉淀、进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使优秀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