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华静
天津外国语大学
众所周知,因为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所以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大量的同形词。但它的存在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翻译者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同为汉字表记,非常有利于翻译人员的理解和使用,但有些词在意思或者词性等方面存在差别,非常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译。其中,同形类义词的误译尤为严重,是翻译的难点之一。本研究以常见的中日同形类义词为例,通过分析误译原因,进而探讨如何避免误译正确有效的翻译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策略。
一、先行研究和问题意识
1.先行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日同形词就被广泛关注。至今关于同形词的产生、发展、分类以及数量统计、对比等各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大河内康宪(1992)提出不论是否存在借用关系,只要双方用同样的汉字表记,那么就可以被称为同形词。潘(1995)进而提出需表记相同,且存在相互借用的关系,两个汉字都是音读的要求。沈(1998)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同形词又可分为异义词、类义词与同义词。同形异义词指双方字形相同但意思完全不同的词,如差别、爱人等;同形类义词指字形相同但两者意思虽有近义但不完全重合的词,如文化、简单等;同形同义词指字形相同的基础上两个词语的意思也基本重合,如社会、化学等。另外,东海林(2009)提出要从意思以外考察中日同形词。施、洪(2012)提出从“意思→词性→语用→词语搭配”的顺序对同形词进行分类的方法。另外,翟(2000)从语体色彩的角度对同形词进行了分析。近年来,随着日语教育的普及,关于中日同形词以及中日同形类义词的误译考察也逐渐增多。如比如容易误译的日汉同形词举例、关于从不同的翻译理论出发总结中日同形词策略等等。这些研究都主要集中于意思的差异,语体色彩差异以及使用范围等方面对误译进行分析考察。
2.问题意识。
首先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定义,本研究遵循潘(1998)的定义,即存在借用关系且双方用同样的汉字表记的同为音读的词就可以被称为同形词。其中字形相同但两者意思虽有近义但不完全重合或者意思相同但词性、搭配、褒贬,文体等不同的词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同形类义词。关于类义词的翻译大多集中在词语的意思,对于词性和语体色彩等方面的考虑较少,对这些方面的疏忽也是导致误译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本文除意思外,对词语的词性,搭配,语体色彩,文体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研究。二、误译分析
1.意思。
同形类义词从意思的角度来考察又可以分为三类。(1)在汉语和日语中虽然有相同的意思,但在日语中还有含有其他的意思。例如“信用”在日语中有两个意思,意思①为“相信、信任。认为他人的言行或事物正确无误而予以接受”之意,意思②和汉语中的意思相同,为“信用,认为正确无误而予以接受的人或事物所具有的价值或声誉”。所以翻译时意思①不能直译,但意思②可以直译。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错以为这个词是异义词或是同义词,误译也是不可避免的。
(2)在汉语和日语中虽然有相同的意思,但在汉语中还有含有另外的意思。以「合計」这个词为例,汉语中读作“héjì”时,与日语意思共通,都表示“总计,合在一起计算”。比如日语中表示合计的意思时,可以直译。但合计在汉语中还可以读作“héji”,这种情况下表示“盘算,考虑”的意思,日语中的“合計”并没有对应的意思,如果错以为“合計”是同义词直接使用的话就会产生误译。另外,一定、成分等词也是如此。
(3)在汉语和日语中虽然有相同的意思,但在汉语和日语中还分别含有其他的意思。以“依頼”为例,依赖一词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依靠他人或事物来生活或做事”之意,这层意思上两者是共通的。但是在日语中“依頼”有“委托、托付、请求”的意思,而“依赖”在汉语中有“彼此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意思,例如“行政体系的各个部门,都是相互依赖的”,这两个意思在都是在自己的语言中独有的意思,翻译或者使用时必须非常注意。另外,意味、是非等词也是如此,因为语义对比比较复杂,难以区分,非常容易翻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