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秋华
河南省周口市颍河路小学
我们在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密切关系。当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时,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课堂气氛普遍活跃,教学互动普遍增加;相反,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灌输时,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低落,课堂气氛普遍压抑,教学互动普遍减少。可见,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归因于学生素质问题,而应当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问题。本文对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内涵、意义、运用对策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方式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是最早的关于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论述。具体来说,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情”即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积极的教学方式。[1]二、学科教学为什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式,二者有着不同的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启发式是课程教学论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也最受教师青睐的理论。启发式教学方式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科学地反映了事物矛盾转化的规律,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启发式教学方式认为,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刘学愿谢正诚,1979)而注入式(又称“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孤立的静止和片面的看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彼此孤立的。在教师观和学生观上,启发式教学方式既重视教师的“教”这一外因、这一促进内因变化必要的条件,又重视学生的“学”这一内因;同时承认教师的“教”这一外因和学生的“学”这一内因是对立统一的。“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很重要,但如果学生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教”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教学手段上,注入式教学方式主张以教师为本,片面强调“教”的作用,教学气氛压抑;在教学目标上,启发式教学方式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式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知识和分数,学生片面发展。
特别是注入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内因作用,把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能动性的“容器”片面强调教师的“教”的作用,必然压抑学生个性,损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扼杀的智慧和灵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